菓五行属什么?
根据《康熙字典》所记,“果”的繁体字为“果”,其本义指果实;又引申有结果、结局等含义;又可作动词用,表示结果、成功;还可做副词,意为果然、确实。因此,从汉字本义上看,“果”和“朔”都不与五行相联系。但古人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赋予了五行的意义。如《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有关果木的五行的说法: 古之圣人,观变于天而守正道,览念于地而愿仁德,察法于人而知善恶,故不徇于俗,不随俗而行。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天地阴阳之气,莫不交感,莫不相应。故《书》曰:‘正厥位,玉绍琼瑰’”(高诱注)。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圣人,观察日月的运行而坚守正道,察看地理的变化而崇尚仁恩道德,考察人的活动而明辨奸恶,所以不会随波逐流而不择行为方式。所以《易经》说“踩到了霜就知严寒冬天即将来临”;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交流没有不是感应相通的,也没有不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尚书》说“君王应当端正自己的位置以顺应天意”。 高诱在这段话后面解释道:“阳始施,阴始养,天地感合而后万物化生。故王者动必慎逆顺之机。正月立春,则尚青阳而制命于东方;七月建丁未,阳气将退而尚白气於西方,故云‘正厥位,玉绍琼瑰’者,言王者正己而朝群臣,皆服玉、璜、大璧、璆琳之属,所以礼鬼神而重朝廷也。所谓正厥位谓正月立春,王则东向坐,以制命于东方岁星之所居。七月生辰,王西向坐,以制命于太白所行之方……故知王者制法修事必当先顺天时。” 这段文字虽然很长,但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在古人看来,一年当中每月的天象变化都反映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影响了人间的吉凶祸福。因此,作为天子,要制定国家制度或颁布法令时就应该考虑天时的影响因素。比如春天开始的时候,应该实行德政;夏天到来之时,应厉行法治,等等。
可见,这里的“朔”是指每年农历初一,即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古代中国人认为这一天是上天重新分配一年的运势给人间的时刻,因此很重视这一天的祭祀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出,“朔”和“果”都没有跟五行发生关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我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古人的迷信思想,他们认为上天对人间的管理是通过一定的自然规律来实现的,而每个月的上旬和下旬的自然环境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导致了上天的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世间;二是为了宣传封建主义的思想,因为封建时代一般把帝王比喻为天,皇帝的话比圣旨还要管用,如果皇帝在每年的第一天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那对于稳定天下民心是很有帮助的,因而有利于自身的统治。 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不能相信这个神话故事的真实性。事实上它既不符合古人的思维方式,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过,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让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我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