梒五行属什么?
1. 汉读作hán,本义:树木的枝节。 2. 《说文》中有详细解释: 一曰二木间矣,所以别物也;从木,亶声。”段玉裁注:“凡木连属者为枝。此言一树之间为枝者,别一事也。言一树之枝必隔二分,所谓间也、间者界也、故凡物相间皆是隔绝之意;而人之两臂相去亦谓之间。今人但以问讯相告间也,不知先有隔绝之义。从木者,谓与木有关切者也。亶读若旦。”按:从汉字产生起,其含义就有双关的意义存在——这是汉字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这个字就同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树的枝节;二是分隔、间隔的意思(当然还有其他含义,不再赘述);由于前者属于象形字,而后者是假借字,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该字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作为人的名字时,一般取第二个意思。 这个汉在古代汉语中是“子”的意思,如孔子、孟轲都是表示对人的尊称;另外,在古汉语中,很多动词和名词都可以用作实词或虚词的代词:
3. 康熙字典记载: 【辰集中】【木字部】 梒 ·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6 《集韻》胡南切,音寒。小樱桃。或省作菡。○按《說文》本作,不從丹。而《正字通》以為俗訛誤,非是。又《集韻》《類篇》并都寒切,音單。義同。
4.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梒是个表示植物的名称的字。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存在了,但是在台湾、海南等地还有存在,并且被当作人名来使用。而且根据我们分析,这个字的起源年代应该不晚于宋元时期:因为《宋史·外国传四·占城国》中记载:“土多山阜,少田。草木繁茂……有柑橘。”其中的“有柑橘”就说明占城的植物中已经有了柑橘类水果的存在:这种水果最早是在唐代从中国传入占城国的,因此“有柑橘”的时间肯定不会早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另据史料考证,元代以前海南地区已经普遍种植柑橘类的水果了: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名字最迟也是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并且很有可能就是当时从大陆传到这里的,这一点可以从“汉”的意思是“中国”得到证明。 5.至于为什么这个字后来又消失了,我估计应该是由于它的读音比较怪异吧:按照我的普通话发音标准来说,它的第一个音节是三声:而一般的汉字都是以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为基础,中间穿插一个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因此,这个字在我心中的印象就很深了:它绝对不是我心目中的好字!再加上后来我也发现我在读“han”(第一声)的时候,总是会把它读成第四声:这更加重了我的心理阴影面积啊有没有!于是,为了逃避这个字,我就把它给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