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行属什么?
《尚书·禹贡》中有“厥土青黎”之说 清孔广森以《说文解字》考之,认为“青黎即青色灰泥”,而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五》及《水经注》等记载可知,古代把黑色或灰色的土壤都称为黎(灰)土,如青州(今河北中部)有“黎丘”,属黎土;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亦有黎丘,也称黎山;荆州的夷陵(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因产丹砂又被称为“赤土”。古代的“青黎”,实际是指一种青灰色土壤——这种颜色正与石鼓文中所刻文字的石迹色泽相同,所以清代学者汪远孙在《石鼓文学》中首先提出“厥土青黎”的青当指石色而言。
1933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李济在陕西宝鸡县贾村镇出土了西周早期石鼓文石刻实物,揭开了千年之谜,使“金石学”得以成立,为研究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尚书》所载无误——“厥土青黎”(青色的泥土)就是黄土状土壤和红壤土,以及少量石灰岩。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并且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先秦时的典籍里,当时人们认为宇宙的结构是金色的金属,黑色的土地,红色的火焰,白色的云,透明的液体构成了这个世界。 而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那么对于世界万物的认知自然也要符合这个理论,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五行就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政治,军事等领域,比如说《孙子兵法》就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虽胜有罪"的理论。 而五行相克的规律也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当中,比如军事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样依次往下循环,以此来达到克制敌人的目的。 所以五行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朴素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对五行的解释更加的详细,它认为五行是由木火金水四行组成的,其中土为四行之间的过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