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五行属什么?
“洋”的起源是“昜”,“昜”的古字写作上面太阳,下面“木”或“禾”,表示太阳照在树木上。 古人观察到太阳在正午的时候与地平线成90度角,在早晨和黄昏与地平线成180度角(因为地球自转),所以认为它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从北方升起南方落下的,因此它代表西方,也表示白天。
“阳”的字源就是上面“侌”(yin,古同“阴”),下面是“日”或者“火”,表示月亮出来时阴暗,月亮出来又明亮。 “洋”与“阳”同源而义近,也是代表西方、白天的意思了。 “海水之阳曰洋”意思是东海之北叫做海阳(《史记·封禅书》);渤海以东为洋(《汉书·地理志》)。这里的“洋”指的就是大海。 西周金文中的“阳”,形状像“昜”,但是下半部分写成“邑”而不是“木”或“禾”,这是因为此时的“陽”已经引申出地名意义,所以以“邑”表意。
例如著名的西周铜器毛公鼎中的阳: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下同 ) 再比如虢季子白盘上的阳: 虢季子白,姬姓,名季。虢国是西周的同姓诸侯国,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被秦国所灭之后成为秦国的属地。战国时期虢地和晋国地合并称为虢晋,因此也称虢晋白氏,这是后来虢仲、虢叔、虢季等姓氏的来源。
西周晚期青铜器虢季子白盘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战争故事,盘内的铭文记录虢仲派遣他的副卿虢季子白去攻打白蛮部落,并且大获全胜的事情。这件铜器原属于晚清收藏家潘祖荫,1937年由其后人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件铜器的造型也很奇特。它的腹内没有装饰图案而是专门用来刻铭文的二十余行三百多字的文字,这种内壁无纹的“素鬲”在古代青铜器中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