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用原子弹?
在日本本土即将展开登陆作战之际,美国五角大楼测算,如果战争继续拖延下去,将意味着还要付出10万至20万美军的死伤代价,加上日军方面的人员损失可能多达100万,甚至更大,这还只是初步的计算。如果登陆作战出现僵局,伤亡自然会更惨重。鉴于如此巨大的伤亡代价,作为总统,杜鲁门要为此事殚精竭虑。
原子弹研制计划,即所谓的曼哈顿工程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仅研究经费就达到了20多亿美元,光用来生产核原料的工厂就有17座,并且遍布全美,总共有16万科技人员参与。工程于1942年正式开始,期间还曾向德国和荷兰、匈牙利等轴心国派出破坏专家,破坏这些国家的重水生产,并策反了原在德国工作的匈牙利科学家齐拉德•莱奥和意大利核物理权威费米•恩里科等人。尽管如此,从工程启动到第一次核试验成功,仍然耗费了将近4年的时间。为了保险起见,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凌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上空爆炸成功,爆炸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
试验成功令美国政府欣喜若狂,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核武器的国家,美国政府迫不及待的想着利用这一新式武器获取最大的战争收益,减少己方在战争中付出的兵员代价。而在当时,同盟国与日本本土战场还没有正式开始交锋,日本国本土四岛及其外围岛屿尚在岛国的控制之下,在本土上空实施核攻击,这一设想便自然而然的呈现在美国高层面前,如果一两颗原子弹就能够迫使日本投降,那就等于是拯救了十万计的美国大兵,更不用说对盟国和全世界的贡献有多大了,这不能不让杜鲁门热血沸腾。
另一方面,长期遭到盟国打击的日本,尽管已成强弩之末,但仍做困兽之斗,拒不投降。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严正指出了日本失败的不可避免性,敦促日本可以避免更大战争恶果的尽快投降。日本政府不仅拒绝接受这一公告的任何条款,反而在极端顽固分子控制之下,继续做战争动员,并组织了100万人的“玉碎部队”,准备与企图在本土实施登陆的盟军背水一战,并征召了大批妇女和学生等非战斗力量参与备战。为此,日本内阁还批准了所谓“本土作战计划”。这无疑又增加了杜鲁门使用原子弹的决心。
为了使日本早日无条件投降,减少战争付出的代价,杜鲁门最终拍板决定使用这一新式武器:在本土上空对日实施核打击。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曾经有一批科学家联名为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不要将原子弹用于实战。杜鲁门继任罗斯福总统职位后,于8月上旬,在华盛顿召见了45位知名科学家,就是否对日使用原子弹听取专家的意见。与会科学家虽然从军事角度考虑,原子弹无疑是强大的攻击武器,但同时从道义和对未来世界的和平稳定方面考虑,又坚决反对在美国本土之外使用这种杀伤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因为一旦人类从使用原子弹开始,就再也难以阻止更为可怕的战争武器产生并投入战场,而且后果将不堪设想。在科学大家爱因斯坦的支持下,科学家们极力反对使用原子弹,甚至在会场高喊“不能把科学用于谋杀”。但是,在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为首的军事将领看来,只要能够令战争尽快结束,使用这种杀伤武器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这些将领还认为,使用原子弹完全在道义许可范围之内,没有任何问题。在使用原子弹的关键时刻,杜鲁门也顶住了来自各方包括科学界和日本和平人士的压力,最终决定在日本本土上空实施核打击,对日本国土实施战略外科手术,用最具震慑的攻击方式迫使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后一个对手,杜鲁门急于结束太平洋战争,为此他也承担了使用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道义责任,因为这样的大杀器一旦在战场上应用,人类就再也无法摆脱它们的危害,这的确是人类史上的一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