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正五行是指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样的,“五音六律”中的“六律”“六吕”其实是对十二律的称呼。 古人将一个八度分为六个半音(即五个全音),其中三个为正音,三个为变音。 六律指的是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蕤宾这六个律管所发出的声律,由于这六个律管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产生的,因此六律的声调是排列有序的,而且它们之间相差都是完全相等的两个纯音,所以叫作“均”或“阳均”。 “六吕”同样指黄钟、太蔟、姑洗、南吕、林钟、应钟六个吕管的声律,这六个吕管是依次用六律的变声来制造的,因此也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并且它与六律一样,每一个声调的间距都相等,且与相邻的两个声调构成全角关系。 这六律和六吕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以及他们的相生相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所以,如果我们将六吕看作是天干的“七”到“十二”,那么“五音六律”就完整了。而天干的“一”和“二”便是我们常说的“宫商角徵羽”——所谓的“五音”。
现在我们再回到“正五行”上来——“五音六律”中还有四个律管并没有被使用,而这四根律管正是寅、午、戌,申、子、辰这四个地支所对应的方位。而在古代五行说里,“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这就是所谓的“正五行”。 在《易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其中的“天地”指的是上下乾坤两卦相互对应的位置,也就是东与西,“雷风”对应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上下的两个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在八卦图上,只有“震”与“巽”这两个卦位于相邻位置上时才会有声响产生。 而这个原理其实在现代物理学上的解释就是当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冲击而产生震动的时候,就会产生声音。所以当雷击于树而树动时便会发出声响,而当风刮过地面而产生震动也会产生声音。 ——这便是古人的朴素而简单的声音来源学说。 但为什么古人要如此麻烦地将八个卦象分成两种颜色(白与黑)并各自划分成三份进行排列呢?这是因为古人已经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对地球万物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在古代阴阳家认为日月运行与地上万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因此在《礼记·月令》中是这样记载的——“孟春之月,其帝太暤,其神句芒……仲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所谓“孟”与“仲”就是指第一和第二的意思。 这样看来,中国哲学似乎非常讲究次序,而这种对于“秩序感”的追求也恰恰符合中国人的性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思想或是文化,其实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甚至是消亡的。所以我认为,与其说是我们在继承传统,倒不如说传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新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