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控制日本?
美国扶日抑中政策始于1951年旧金山和会,终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而中国却长期饱受战争困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日本1952年单独同苏联缔结和约,1956年同波兰、民主德国建交,1972年同苏联、中国建交,日本结束了以冷战为特征的外交,转而采取“全方位外交”政策,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日美关系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一、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1951年旧金山和会期间,美日正式开始了和约和军事基地的谈判。由于冷战的爆发,朝鲜战争的开打,美国急于在亚太地区寻找战略支点和军事基地,扶植日本复兴和崛起,确立日美特殊同盟关系成为美国的一项既定政策。同时,以鸠山一郎为首日本政府在战后经济复兴尚未走上正轨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求美国的保护,通过缔结军事基地协定和安保制度确保日本国家的安全。美日关系的本质就是“安全依存”和“经济互补”。
日美同盟从战后建立之初就表现出不对等性和单向性,美国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军事基地协定和安保体制把日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腾飞,并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日美经贸关系成为支撑日美同盟的“经济互补性”的有力支柱。但是,随着两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性的增大,彼此间的贸易摩擦也开始增多。日美同盟关系进入了“经济约束同盟”的发展轨道。
到了60年代末,日本的工业生产量已经赶上了英国、法国和西德这三个西欧大国。日本贸易总额于1967年超过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后,经济界和学术界开始了对日本高度成长时代的评价与研究。他们把1973年视为日本“高度成长”结束的年份,把1974年视为“成熟社会”起步的时期。1974年11月25日,日经产业经济研究所就对“日本10年后的国际地位”问题,对300余名各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调查。在被问及日本的经济实力同英法德三国相比将会处于怎样的地位时,近八成的人认为日本将超过西欧3国。认为日本将超过德、法、英三国的人分别为79.7%、78.7%、76.7%。另外他们还被问及日本同美国或苏联相比的话,其差额将会缩短到什么程度时,结果3/4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同美国之间的差距将缩短到1.5倍以内,2/3以上的人认为同苏联之间的差距将缩短到2倍以内。
经济力量直接影响到一国在国际上政治发言的分量,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美国的日本观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国对日政策也由过去追求“经济互补同盟”转变为谋求“经济约束同盟”,双方之间的分歧和摩擦增多。1971年美国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尼克松政府为保护本国农业而实行粮食统配制等行为,都让日本极为不满。日本开始谋求摆脱被动附从、全面受缚于美国的局面,确立以平等自主为轴心的日本外交。日美同盟关系也从冷战型军事同盟开始向“成熟同盟”型战略同盟过渡。
二、日美经贸摩擦问题
美国对于日本经济发展过快产生了极不适应的感觉。美国经济从二战后到60年代一直处于绝对的优胜状态,美国经济实力与第二位的苏联、第三位的日本之间相差甚大。虽然从60年代末,日本对美贸易开始连续出现顺差,但当时贸易规模还不大,因此,对日本尚未感到构成威胁。如1970年日本对美顺差占日本全部贸易顺差只有约28%左右。可是到了1979年,比例高达108%,也就是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已超出全部贸易差额,也就是说日本对美贸易出现逆差。
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地位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1966年美国从二战结束到保持了22 年之久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此后,贸易逆差逐年扩大。1979年贸易逆差达407亿美元,此后更恶化,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