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是成语故事吗?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来源于干宝的《晋书·谢玄传》。
公元383年,强大的前秦败在了弱小的东晋的手下,这一仗就是以少胜多的典例——淝水之战。苻坚在回北方的路上,经过一个叫八公山的地方,回头看见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好像晋军的样子,心里非常害怕。后来人们就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比喻过于疑虑,自相惊扰。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苻坚得知晋将谢燕率军北上,十分不服气,就亲率大军80万南下。晋军8万和秦军10万首先在淝水地区遭遇。谢玄用计谋首先击败前秦军队,然后乘胜追击。苻坚中箭受了伤不得不抛下大部队独自带着骑兵慌忙逃跑。他们从寿春一直向淮河边上跑。
他们一过淮河,就向长江北岸疾奔,奔到长江北岸附近的八公山时,苻坚心中仍然感到害怕,于是抬头向八公山扫了一眼,看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是晋兵,再回头往后一看,只见自己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跟在后面,就再也顾不得什么面子,策马向寿阳方向跑去。
成语「 草木皆兵」 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草木皆兵”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十分害怕时,把草木的影子都当成敌对的人,以致于自己惊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