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故事?
在湖北、湖南、广东等地,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版本,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品,“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要用酒把蛟龙麻醉。 人们纷纷仿效。一位老药农则把芦叶包的粽子放在江中,说是让蛟龙吃了就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