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的故事?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这部创作于1798至1799年间的作品,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它第一次以严峻的态度表现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控诉,对心灵上华彩乐段、充满痛苦现实的感叹。贝多芬在标题中首次揭示了音乐的戏剧内容。作品的“悲怆”情绪并没像当时的“忧伤音乐”一味地低回哀怨,而是在戏剧性矛盾中展现出一个坚强不屈的音乐灵魂。
第一乐章庄严的奏鸣曲式,C小调,4/4拍子,三部曲式,规模宏大,由慢板引子和急板乐章本体两大部分组成。慢板引子为庄重的复调风格,极富有悲怆气氛,仿佛是一位智者在严酷的现实中痛苦地思索,引子中的复调因素和悲怆情绪对下面急板乐章的两个重要部分作重要提示。急板乐章主部为充满力量的C小调主题,由带单重音的四音符铿锵进行后突然休止,然后奏出由16分音符组成的两个对立复调声部,其进行又为连续的八度猛然跳进所阻断。主部主题以它鲜明的性格和强烈力度奏出,仿佛从死一般的静寂中猛然被惊醒后所发出的愤怒吼叫。两个三连音上行音阶与主部形成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在严峻斗争中向往光明、召唤人类的纯朴感情,但斗争是艰巨的,故三连音音阶的音区逐渐提高、力度逐次加强、最后突然被一个强奏的主部主题打断。主部主题有力地反复之后,是一个节奏自由、富于幻想色彩的连德勒舞曲式的抒情副部主题,连德勒舞曲是贝多芬喜爱描绘人民性的体裁。主部和副部之间的连接是用“三连音”音阶构成的过渡性材料。这两个主题在呈示部和展开部中作了细致的发展,特别是副部主题在木管乐器陪衬下作了一次辉煌的呈示。在再现部中副部主题的转调,主部主题的扩大补充。在尾声中以更充分的表情再现了主部和副部主题,并以气势宏伟的结尾结束这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