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一)寓意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人脑对社会生活认识的一种结果。
1、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寓言创作可以赋予它不同的载体。因此寓意既可以载诸文字,也可以载诸语言,既可以载诸抽象,也可以载诸具象,既可以载诸文学,也可以载诸其他艺术形式。载体可以变,思维形式不变。
2、作为一种思维结果,它是人脑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寓言创作只是这种反映的进一步物化。因此,一则寓言在创作之前,其寓意就早已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中(有意识创作)或潜意识中(无意识创作)。尽管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可以产生新的寓意,但这种新的寓意只是在创作过程中,由作家根据故事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新注入了某种思维结果,这仍然是人脑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结果。生活可以变,人的反映也可以变。
因此,寓言的本体始终存在,它不会因创作思维方式的变化而消失。寓、本虽然可以一体,可以不分,但是,寓和本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借口寓本不分而无视寓和本的区别。同样,也不能认为寓本可以分而生硬地将寓和本分开。因为,这两者又是统一的。
(二)寓本的内在关联方式有两种。一是“点比”性关联方式,一是“类比”性关联方式。前者是指寓和本之间只存在一点相似之处(多为性质和规律的相似),是点的比附,是质的关联。后者是指寓和本之间存在多点相似之处,是类的比附,是量的关联。“点比”和“类比”的关键在于相似之点的相似程度与相似数量。譬如:“狐假虎威”,虎在森林中为王,狐狸不是大王,两者不是同类。假威和本威也不是同类。它们只存在一点相似:“假”与“真”,两者正好反衬,是“点比”性关联。而“龟兔赛跑”,龟和兔都是动物,都是跑,这是同类。不同的是龟跑不快、兔肯跑但不认真,两者是量的关联,是“类比”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