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是个甲辰科进士,担任过教务主任、国文教员之类的职位。在父亲的教育下,闻一多从小就喜爱读书,学习十分努力。他5岁入私塾,8岁开始读中国古典小说,中学时代又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16年开始在新思潮影响下,开始用白话诗写作。1919年“五四”运动发祥于清华园内,他对“五四”爱国运动表示强烈慰问,在《晨报》上先后签发表《五四纪念与爱国》、《五月十四日北京联合会纪事》等文章。从此积极投身于社会革命活动,并成为闻一多先生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1922年奔赴美国的芝加哥外国语大学,在留美期间,闻一多以“祖国”作为自己的作品经常抒情,抒发对祖国的怀念和民族精神,这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红烛》《春禽》,诗集《夕暮》《哭先烈》,以及《色彩》《梦》《春》《七夕》《荷花》和《忆菊》等作品。
1924年,闻一多先生提前回国,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出众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受到学术界的瞩目。
1925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亲自出面请他加盟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生文学院教授等,并参与筹备北大校内刊物《新潮》;与郑振铎、瞿世英、沈雁冰、沈士远等人成立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闻一多先生曾组织“北京大学五四纪念大会筹备会”,并连续在《晨报》发表了《五七惨案与教育部》、《残忍的美德》、《凶心中》等文章,痛斥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反动势力猖獗,蒋介石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他愤然写下了那首《发现》:“我发现了一本大书,/这大书的作者是我……/这大书的边缘,/没有风霜的犁沟,/没有严冬的雕刻,/只有勃发的芳草,/鲜艳的花蕾,/游荡的蝶蜂……”这首诗不仅揭露和讽刺了黑暗现实,更表达了自己作为“大写的人”必将为争取自由解放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连续发表《民族精神文学》《简短的盘点》等文章,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主义豪情,并积极投身于3月发起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大会”,要求全国军民一致对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闻一多在西南边地的昆明任国立师范学院和昆华师范学院的“教授”,他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学术功底,赢得了师生的尊敬,被誉为“学术泰斗、西南人文旗帜”。同时,他毅然担任了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