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没有高架?
简单说两个原因,一是过去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二是缺乏建设高架桥的技术和经验。 第一点原因很好理解,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投资的重点是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项目,因为能够带来可观的GDP产出(当时主要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基建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很大)。 同时期的一些非基建投资项目被下放了地方和企业,比如民航、铁路、港口的建设。当然还有住房,这个不提了。
第二点原因就没那么好了理解,毕竟都21世纪了,怎么还会缺乏技术呢! 其实所谓“经验”和“技术”都是广义的概念,我们缺乏的是成套的经验和技术,而不是单纯的某项技术或某个工艺流程。 高架桥的设计建造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对周边环境影响大,技术难度高,而国内能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架桥设计建造体系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有着几十年的建设经验,但大多还是借鉴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经常使用的大跨径拱桥,在这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特色,自成一家。但是大跨径拱桥并不是适合所有地方的,它也有自身的缺陷。而现在我们所提倡的高速公路高架桥大多是采用简支梁结构,这种结构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节约了用钢量,又结合了装配式结构的特点,便于施工,是一种比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好方法。 但这种结构对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能力差,如果地面沉降或是发生滑坡,很容易产生安全风险。另外就是温度应力问题,由于简支梁结构两侧有支点,中间段桥面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位移,如果温度变化导致的位移受到约束,就会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