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战中什么意思?
这得从1974年的“八·六海战”说起,那是越南战争的一个小插曲。 当时南越当局为了牵制北越在老挝和柬埔寨边境的扩张,不断袭扰毗邻越南北部的香港和南海海域,并多次侵入西沙群岛。
越战期间美军不仅将舰船开至台湾高雄港及越南金兰湾基地,还数次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和东海海域,对北越军事力量进行威慑,并支持南越当局海上行动。
1973年12月,南越军舰入侵西沙永兴岛海域,轰炸永兴机场,炸毁两座碉堡,打死打伤我驻守官兵多人。 我海军西沙巡防大队四艘炮艇奉命出击,将 南越战舰驱离至20公里之外。然而,这场胜利却换不来和平。1974年1月,南越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李常杰指挥四艘舰艇,带着50余架战机,再次闯入西沙,猛烈攻击我军阵地与机场。
我海军西沙巡防大队4艘炮艇、2艘扫雷舰和3艘登陆舰,全数出发,与南越舰队展开激烈的对轰,击伤其旗舰,将南越海军打残,取得了“八·六海战”的胜利。 但是这次胜利也有代价——我舰受伤沉没,38名海军战士壮烈牺牲。 “八·六海战”后不久,中美建交,全球战略发生变化,越战逐渐消弭。
作为一战后诞生的新兴海洋国家,日本一直将美国视为最主要的对手之一,因此对越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针对美国的远洋作战思路——“太平洋决战计划”。这一计划的要点是:借助太平洋宽广的水域和多云雾的岛屿,诱使美军主力投入战斗,然后使用潜水艇和飞机消灭其运输线,切断其补给,最后利用太平洋上广泛的岛屿和天然屏障,拖住并杀伤美军。
此一计划虽然名为“决战”,但实际上却是避战,因为日本意图把战场置于对方的射程以外,依靠高速机动和灵活变换的战斗队形,来避免与美军进行正面、大规模的海空战,而先将对方致于自己的火力圈以内,再通过突袭和纵深攻击,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