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属于五行中的哪个?
中医属于阴阳学说的范畴,阴就是物质,阳就是能量。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腧穴学说,这是被证明正确的医学理论,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 五脏之中,肝属木、脾土、肺金、肾水;心,在五行中并无对应,因为,心主神明,属火。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相互配合,以心为主宰,生理功能上,心为一身之主宰,脏腑经络之气皆会聚于心。
人体也是一个有形的存在,形体与功能密不可分。所以,中医的治未病,养生,要从养心开始。
如果心有所病,先调其心,心气平和,百病不生。 如果形有所病,再治其身。形实气郁,病从内生。
如果病由外入,首重开泄,祛邪外出。 如果形虚动风,重在养血益气而祛风。 如果久病体虚,扶正祛邪并施。
总之,治病必求于本,从阴阳出发,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中医五行理论用这五种物质的基本特性来概括和解释五行学说中各种具体事物的性质与运动,是五行学说最基本的理论根据。
金木水火土,是我国古代的五材。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对金、木、水、火、土性质的认识及在类比、推演中,上升为一种思维形式,逐步形成了中医五行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利用五行学说的规律及其与脏腑经络等的相互联系关系,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的规律指导下,用来解释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论证防病治病的机理。
中医五行学说的内容包括五行的基本要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
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关系异常所导致的疾病病机以及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原则。五脏、六腑、形休、官窍等,虽然各有一定功能,但它们又互相配合,通过经络的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互相配合关系,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可用相生、相克等来解释和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