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五行是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法于阴阳”。这里的“阴”“阳”并不是指阴晴阳虚阴。而是指“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划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与“精神”。
“法于阴阳”其实就是要我们将生活起居和时间节奏掌握在阴阳变化的过程中。具体做法就是根据一年之中昼长夜短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根据一天之中阳气升发的过程来决定工作、生活的内容。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地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十五天,分为三候。每一候五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就这样一年被分成了120份。每个时辰(2小时)为一个时间节点。
春天阳气生发,冬季阳气伏闭。因此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此时应该早一点起床,多接触阳光,让阳气顺应自然之气的生发。而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蛰伏,是人体收藏的季节,所以早睡晚起,多睡一会儿,有利于阳气潜藏。 夏天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所以夏天我们应该早点起床,多在户外走动,晒太阳,增加运动量,帮助气血运行,滋养五脏。
到了秋天阳气逐渐收敛。为了养护阳气,我们应该早睡早起,尽量避开早晨气温低,空气质量差的时间段,保护阳气不生痰湿。
冬天万物凋零,大地冰封。这时我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了再出门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多用艾条熏熏房间,用艾叶泡脚,帮助体内阳气生发。
除了要根据四季的轮转来调整作息,还要注意随时保持精神的愉快,避免情绪的波动。因为“喜怒不节则伤脏”。 另外,在饮食方面还要做到少食生冷,注意温补,适当多吃温热食物以抵御寒邪。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学说是研究世界的构成、运动和联系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思想。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两种关系。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关系都十分完备的生物运动状态称为五行平衡,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五行平衡的一种具体体现。如果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都能打破五行的平衡,将形成各种疾病的产生。以五行的理论分析,人体的五官、五脏、六腑、形体等分别归属于五种不同的五行运动形式,即分属于水火木金土运动形式。每个运动形式的器官、形体、五脏、六腑、五官等都处于五行运动平衡状态时,人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处于相生和相克运动过度或不足,导致五行平衡被破环,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所谓“益五行”就是中医上对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中医理论称呼。即“五行俱益”,能够调和人体的脏腑机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平衡恢复。具体来说,就是中医上所指的“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协助,协同作用,对人的脏腑机能既无任何有害作用,又能起到改善、促进的作用,使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等机能保持良好状态。中医中称此功效为“调和营血、畅通经络、宣通百脉、平补阴阳、扶正固本”等。
如人体气血两虚(气血不足)时,服用益五行的壮阳类药,可使气血得以恢复和补充,使人体的机能正常。如果人体的气血充盛有余,服用壮阳类药,人体气血能够保持原有状态,并不会导致气血过盛以致产生疾病(中医称“上火”、“血热”等气血过旺的病状)。所谓“补不足泻有余,平补平泻”,就是这个道理。
《医学入神集》中记载:“药,有五气五味,五气化五脏之精,五味成五脏之质。用寒远寒,热勿热,虚勿补,实勿泻。盖用补必远于热,用泻必远于冷,此寒远寒热远热之义。虚而补之,实而泻之,此虚毋补实毋泻之义。又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发散之药勿合于辛,固涩之药勿合于咸。酸走肝,辛走肺,甘走脾。咸走肾,苦走心。”这段话就是对益五行(君臣佐使)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