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五行属土吗?

令狐云若令狐云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仁”字的五行属性,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并且通过“仁”字做出了分析。 《说文解字·人部》:“仁,亲也;从人再从二。”“仁”字的五行属性为木。 《康熙字典》引《字汇》:“仁,此字古训俱从仁。”也就是说,古代的注释里都说“仁”字五行属木。 然而,当代有些书籍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最典型的就是李圣章先生编写的那本著名教材——《文言文启蒙》(中华书局1963年版)。这本书在解释“仁”的读音和字形的时候说得非常清楚:“仁字属阴平音,读rén;其形义皆从人,故字首为人。但人在作部首时,不得声。据此推论‘仁’字当属于土。”(P.520)

另外,我翻阅了很多现代文的解释,如百度百科、百度中文等,它们给出的解释也是“仁”字五行属土。难道是古人搞错了?!其实不然。 我仔细看了李圣章先生的这本教材,发现里面给“仁”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仁,德之别名。以仁为人品之最高道德。故儒者宗仁。”(P.4)那么,这个“仁”既然是德的别称,而且又是人品的最高道德,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仁”字的五行属性应该等同于“德”或“人品”的五行属性。而“德”的五行属性和“品”的五行属性是什么?在李圣章先生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并作了详细的阐释,其中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这本书在“序言”中谈到汉语的“六书”时说的这段话(P.18-19):

“德”和“品”的五行属性均为阳土。“仁”字的五行属性也应为阳土。这一点与《说文解字》的释义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学者对“六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方法,对于形声、转注、假借这三种造字方法所研究的程度远不如前者。我在查阅很多文献资料时看到不少版本都出现了差误,把“阳土”写成了“阴阳土”或是其他类似的文字错误,这显然是把“六书”中的“阳土”与“阴阳”混淆了。

初桂洁初桂洁优质答主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以此来阐释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这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核心其实就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或者说世界的本原是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特征的具体表现。按照五行学说的思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按照以上五种元素来进行解释,在《内经》中就认为人的五脏也有五行的属性,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样的,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归属于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在与人比较密切的自然现象中,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风、热、湿、燥、寒等气候现象也按照同样的规律被归纳于五行之中;再如五色与五行之间的关联是青(绿)、赤、黄、白、黑,五方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木、火、土、金、水。

对于构成人体的五脏,中医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由五色与五脏的关联可以将五色理解为某种特定脏腑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肝属木,木对应的颜色是青色(或绿色),因此青色或者绿色的光泽反映到人体上就应该是肝脏的信号。按照类似的思路,我们可以对五音、五味等与五脏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解。

“阴阳”在古代具有多重含义。从两极性来理解,有阴才有阳,离开了阴就没有“阳”的存在,阴阳相合成为一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外在的“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而其本质的“阴阳”是在同一事物中,具有两种互补或互根的属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