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字五行属水吗?
是的,辰字五行属性为土; 辰字的含义很多,本义就是日月星辰。《说文》中有解释:“辰,三月之辰也。”古人以地支纪月,农历三月别称辰月。后来人们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每组七个,称为“星宿”。每组七个星宿中,有两个明亮的星,称为“双星”。每个双星由两颗恒星组成,其中亮一些的一颗叫“启明”(又称“长庚”),暗一些的一颗叫“荧惑”。
古人根据“辰”的“时”的意义创造了“晨”和“昏”两个字。早晨叫做“晨光”“朝辰”,傍晚叫做“黄昏”“夕阳”。这样,日有“旦”“暮”,月有“上辰”“下辰”,就有了二十四辰。
现在使用的公历,实际上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分,每一等分形成一个“节气”,共划分出24个节气,用于反映季节的变化。而农历则是将地球公转轨道划分成24等份,每15°为一个时段,每个时段就是一个“月相”,如此划分出来的月份,自然每个月都有“上辰”“下辰”了。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所以农历中的“上辰”、“下辰”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农历初一,月亮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时间是在凌晨五点半左右,这个时候正是“辰时”,故称“上辰”,或简称为“初辰”;而月亮从西方落下的时间是在十八点三十五分,此时正值“戌时”,故称“下辰”,也可简称为“末辰”。整个月圆月缺的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我们在遇到“辰”这个字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辰龙和北辰,由此可以判断出辰字是和天上的星宿以及地面的方位有关。《尔雅·释天》里面解释:北斗七星的斗柄叫做“杓”,春天的时候斗柄指向东方,因此东方叫做“春方”或者“苍方”,按照十二个月份命名的方法,东方对应的月份就是“泰月”或者“余月”,东方对应的地支就是“寅”和“卯”,东方对应的星宿就是“苍龙”,东方的四季(四时)称为“春辰”。
根据上面的说法,我们还知道了辰字有“季节”的意思,十二个辰字代表十二个季节。比如《周礼·春官·大宗伯》里面说的“以五礼敬宾……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飨礼乐上下神祗,以嘉礼亲万民,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就是五个“季节”的意义。所以辰字又引申出“时光”的意思。《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个故事:吴王寿梦把女儿嫁给了齐国的公子,齐公子听说寿梦的女儿长得很丑,于是托辞有病不去迎接她。吴王知道此事之后问寿梦的女儿:“你愿意嫁给齐公子还是喜欢做吴国的妃子?”,寿梦的女儿说:“如果公子能够迎接我,就愿意嫁给他,如果公子还是托病不来,那就请让我做吴国的妃子”,吴王就让舟摇做使者去齐国请公子把寿梦的女儿娶过来。舟摇到了齐国之后,齐公子问寿梦的女儿怎么样,舟摇说:“她的貌美可以说是全吴国第一,而且品德也特别的贤淑”,齐公子还是不信,舟摇又说:“姑且把女儿娶过来吧,万一将来有什么变故,那时在退掉也是来得及的”,齐公子听了这话就答应娶寿梦的女儿为妻。舟摇回到吴国之后把齐公子的话传达给吴王,吴王听了很生气地说:“齐公子如此轻慢我的女儿,我一定要杀了他”,吴王立即发兵攻打齐国。吴国的大司马想阻止吴王,吴王不听。这时吴王的另一个女儿在宫中说:“父王去讨伐齐国的时候,应该也把我带去”,吴王问她为什么?她说:“如果齐公子知道我在国中,一定会害怕父王杀他,不敢再抵抗吴国,如果父王能够生擒齐公子,我做他的侍妾就足够了;如果齐公子抵抗吴国战败了,他的父母都会饿死,如果父王能够将齐国吞并,并且成为君王,那么我做他的妃子也足够了”吴王很生气地说:“你真没出息,不以德行来劝阻我,反而说这种花言巧语”。吴王率兵攻打齐国,结果被齐国打败,死在了城下。吴王死后,吴王的两个女儿争着为父王殉葬,当时吴国的左军和右军又打了起来。这时候吴国的公子光暗自高兴,并举荐了伍子胥,让伍子胥担任大司马,自己任大将军,于是吴国得到了振兴。上面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伍子胥感叹吴王寿梦之子的悲惨遭遇,写了这样的句子:“日月不恒,四时不成”这句话是说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不能恒定不变,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这四个季节就不能正常的形成。这就是“辰”字有关“季节”和“时光”的意思。
除了上面这些意思之外,“辰”字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作为地支之一,代表人出生后所经历的年龄(岁星),比如古代对生辰八字的解释、比如在古代的十二时辰中辰时是指上午7时到9时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姓氏的用法和地理名称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