薷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关于“薷”字的注解如下: 「薷」,古文字作「菉」、「譖」(《說文》);又作「蘆」或「蘆葦」,《玉篇》引「詩·衞風」「葭葦羅敷」是也。其字不一,而音義皆同。亦作「閭」。【集韻】與「呂」通。今字作「樓」,則又借「婁」為聲,凡言「蘆樓」者,即「蘆葦之樓」,謂之中間也。《禮記·月令》注曰:「呂,屋下牆也。」蓋古人以草編籬障風日,築牆造屋,皆用葦如牆,故從「呂」。
从「呂」字,可见「薷」的本義是指長期使用的葦牆或葦樓。而「廬」的字形則更明確地表明了「廬」是用葦築成的小屋。 所以,「薷」的本義是「用葦築成的房屋」或「用葦築成的短墙」。由於「廬」在古代還有其他意思,比如指「車前的遮陽簾子」等,所以不能以現代漢語中「廬」字的意思直接推斷「薷」字的意思。而《康熙字典》中對「廬」字解釋的第一個意思是「車前遮陰物」時則明顯提及「今字作『蔞』」,這就是「蔞」的古字形,其中「婁」字就代表當年車前的遮蔭帳幕。
在漢代之前,「蔞」是車前遮蔭用的簾子;到了漢代,「縷」字出現後,就取代了「蔞」字的這些意思,變成了「織縷」的縮寫,指織布機上的繩纜。至於舊意「車前遮蔭之物」則保留在了「簍」字當中。可見漢代人把「縷」字視為「蔞」的異體字。但有趣的是,到宋代,「縷」字又多了一層意思,代指「絲線」,這樣一來,「繡襦繡襪」中的「縷」字就不能解讀為「織布的繩纜」了。
那麽為什麼要「繡襦繡襪」呢?因為古代沒有機器紡織,所有的絹紗都是手搖紡錘、手工捻線織成,工序複雜,價格貴重,所以只有富貴人家才穿得起。而《宋史》中記載「繡綾織錦,非官戶不得製鬻」,可見宮廷裡也是「繡綾織錦」,而且只能由官府監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