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倩”的字义是指神色、美好、漂亮。由此引申出的含义有“求”“请”“央求”等,还有“慰问”“问候”的意思。 《说文》里说得很清楚:“倩,人相请求也。从人青声。读若情。”许慎认为,“倩”是表示人间相互请求的意思。“晴”的本义就是雨止无云,太阳明亮,因此“睛”的古文字形像“目”中插一支“日”,合起来就是“晴”。而“倩”的“青”字,其古文字形就像一个人正面侧身跪着,头低下去(因为古代人的长度单位是“步”而非“米”,所以“青”字的人字形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人头”)。整个“倩”字的古文字形就类似于“请”字。 可见“倩”的本义确实与人打交道有关——也就是“请”的意思。
不过我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倩”的文字演变与“请”有些不同。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就指出:“倩,今俗作请……非是。”也就是说“倩”字后来演变成“请”字,但是二者并不是同一个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原来“清”在古代也有“请”的意思,并且两个字常通用。比如杜甫的《兵车行》里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其中“青海头”的“青”字,在诗的正文及作者的原诗注释中都作“清”字。可见“倩”演化为“请”的过程,应该还经过“清”这一字。 但是问题又来了——“清”字的古文写作“凊”,“晴”字的古文写作“夝”或“暒”。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左边都是形旁。
那问题来了,这四字左边的形旁是什么?如果把它单独拿出来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晴”和“清”的左半边完全一样;而“倩”和“暒”的左半边却完全相同。所以这两个字也应该相通。 可是许慎在《说文》里把“綪”列入“糸部”,把“凊”列入“冫部”。而近代学者王筠在《字源》里却认为“綪”应列入“言部”,“凊”应列入“水部”。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会不会“倩”的左边原是“晴”字,后来才变成“清”字;而“暒”的左边原是“凊”字,后来才变成“鲭”字呢?!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再仔细观察了“倩”和其他带有“倩”字结构的字,以及“晴”和其他带有“晴”字结构的字之间的文字关系。我发现这些字都属于古人发明的“形声字”——这些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
那么“倩”或者“晴”的“形旁”应该都可以分别确定——那就是“日”和“目”。但是“声旁”在哪里呢?我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带“倩”或带“晴”的字,它们的“声旁”其实就包含在这三个字当中——“清”、“情”、“晴”。可见这三字互为声旁,而又各有区别:“情”的声旁是“晴”,表明这个词和后缀“情”结合的时候,“晴”发音为“qíng”(清);“晴”的声旁是“情”,表明这个词和后缀“晴”结合的时候,“情”发音为“qìng”(请);而“清”的声旁则是“倩”,说明“倩”的发音就是“qīng”(晴)。 “情”、“晴”、“清”三字互作声旁,这样的文字现象在汉字学习中叫做“多音字”或“异形音”,属于同音字中的“同音异型字”,它们之间声音相同,外形相似,意义相关。由于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对于学习汉字的初学者来说,区分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问、闻、闻”,“生、升、声”等等。这种类似的字,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偏旁,然后观察它的整体形状,再结合词语意思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