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黄色是五行的哪个?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色,就是白青赤黑黄;五方,就是东南中西北。那么,乳黄色属于五行里的哪一行呢? 首先明确一点,中医理论的五脏六腑之“腑”,和西医解剖学的“腑”,不是一个概念。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里面并没有脾(胃)。而所谓的“胸腹”,在西医里是两个独立的部位。所以,讨论脏腑的颜色,也应当分别讨论,不能以偏概全。
其次,中医认为,五脏中的每一个脏,都对应着五种情志(悲忧愤怒思恐惊),并且有相应的时间。比如说,《黄帝内经》里说:“悲伤忧伤,则心动,动心则五脏六腑皆摇。”
五脏与五官也有联系。《黄帝内经》里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肝主目,肺主鼻,脾主口,胃主舌,肾主耳。”这里所说的“主”,实际上指主宰之意。因此可以说,五脏决定了五官,五官体现了五脏的功能。 所以,我们讨论内脏的颜色,其实就等于讨论情绪和相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我们内心相对应的面貌。
最后,说到五脏的颜色,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来源,那就是中医古籍里记载的一些“望诊”的经验。所谓“望诊”,就是对疾病做观察诊断的方法。它包括“望气”和“望色”两部分。其中,“望气”主要观察患者身上所出现的异常颜色(如疮疡肿毒出现的红、黄、白混合色,肿瘤出现的暗红色等);“望色”主要观察正常人的气色(即五色的变化)以及病人的虚劳色(面色无华或萎黄、焦黑)。
古人通过长期对病人进行望诊,发现了五色与五脏相应的规律,并留下了宝贵经验。《黄帝内经》里有这样的记载,“黄帝曰:人之血气,每至于季月则散,形实何如?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必肠癖下血,污衣染襟,令人面目黧黑。”这里说的“面目黧黑”,就是指肾亏导致的黑色出现在面部。
清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对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心气虚,或有热,其色必红;肝气虚,或肝经有热,其色必青;脾气虚,其色必黄;肺气虚,或肺经感邪,其色必白;肾气,或肾经亏虚,其色必黑。” 乳黄色的出现,可能是由肝气不舒或者脾虚湿盛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