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是五行什么年?
你说的,应该是我们中国民间传说的“太岁”吧! 太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荀子》与《礼记》,至汉武帝时,朝廷明确认可了太阴、太阳、金木水火土五星与太岁合称“七政”或“七曜”。东汉王充在《论衡·难岁》里提到:“世儒都以为太岁,不知其名,莫能晓之。惟太上老君知之。”可见,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太岁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神秘天体。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关于太岁的详细记载——这时的文学家已经意识到,太岁和岁星并非同一物,而是每一年都会更换的“年神”,并且有“值年太岁”(也就是现在的“流年太岁”)的说法。
隋炀帝时,官方曾组织过对太岁的研究,据说在每年的冬至或立春后的一天夜里,用特制的器皿进行观测,以确定下一年的太岁方位。唐代李淳风著《法象志·卷二·太岁》中记载了这项活动:“冬至夜子时,备仪仗,迎祀于南郊,谓之‘朝新年’……立春后,昼夜分,一阳升,仪同冬至夜。”唐宪宗曾命人绘制《太禧图》,宋徽宗时重绘,这幅图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不过,这种靠观测确定太岁的方法并不靠谱儿,因为影响太岁位置的因素很多,除了岁星公转之外,还有地球自转的影响,古代的“太岁”实际上无法和我们现在所认定的“太岁”划等号。 那么究竟什么是“太岁”呢?现代天文学指出,地球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形的,每当新年伊始,太阳运行至某一特定角度的时候,地球位于太阳与恒星之间,产生“日月伴恒星”的天文景观。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观测确定当年“岁星”运行的度数,从而知道它所在的方位,这实际也是古人“观象授时”的基础。
而所谓的“太岁”就是这样被“找”出来了,只是这种“太岁”的概念与我们民间传说中的“太岁”没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