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五行属于什么?
五行的提法可能来自《尚书·甘誓》“王曰,乃惟侯服,锡朕庶士,元恶。……予惟恭行天子之命,用申命夫侯,作邦伯。……用命,赏于宗;不用命,诛于司寇。”这里提到了“土”“金”“水”等五行,但只是作为诸侯的服饰(颜色)和贵族们的名号使用,应该还没有用来指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过也可以理解为“水土生木火”之类的状态,但这感觉不太通顺了) 《周礼·天官·大宗伯》里提到祭祀上帝、社稷要用五种颜色的布料做成礼服,祭祀群神要穿着各种色彩的衣服,其中五色是“青赤黄白黑”,应该和后来的五行说有关联,但具体联系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战国到秦汉时期,阴阳家将五行运用到政治和社会方面,创造了所谓的“相生相克”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具有五行属性,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汉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五行”的说法并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方面,但也正是由于使用的广泛性,使得人们对五行的认识也出现分歧,出现了“五行相生”还是“五行相克”以及“五行含五色”还是“五行废五色”等等问题,西汉末年的京房甚至试图用“五行”学说解释一切现象,造成了非常大的混乱。 东汉章帝时,宋均等人为了统一认识下诏解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问题,明确提出了“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乘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行理论继续被应用到哲学、政治、文学、医学等众多领域,但同时也屡遭批判,如魏晋玄学就对它进行了有力打击。 唐代以后,五行学说逐渐衰微,但在中医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