襗五行属什么?
《内经》仅提到“胕”字,无“襗”字。 王冰注《素问·水热穴论》“跗阳”之“跗”时曰 ∶“谓足跗也;《灵枢·五癃津液别》有‘四渎’、‘血气’之语。四渎者,四支五体之血管也。故《经水篇》云∶‘冲脉……上输三焦,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冲脉之别络,从胸部向下走行,贯穿三阴经之血脉也。” 《说文解字》“附”下曰 ∶“附,臂膊也。”段氏注引《汉书·王嘉传》“两手两足尽肿”为例证。又释“跗”字曰 ∶“跗,足背也。”并引《汉书·李陵传》“踏蹋跗顿挫”为例证。 据此可知,“跗”与“附”在古代是指肢体肌肉和皮肤等组织,与经络无关。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府”字,首见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脉……入腹……属肺”“足少阴之脉……入心”“足厥阴之脉……入膈……属于肝”“手少阳之脉……入肘……”等等。
文中还有“脏”“六腑”“五脏”“五腑”“五脏六府”“五脏六腑”等概念,其中的“府”均与经脉有关。 杨世云在《〈内经〉经脉理论探微》中说 ∶“至于‘腑’字,《内经》所用共有十七处(按:杨氏原文为十三处,此处多算了一处),其含义有二∶一则指胸腔腹腔等脏外之地,即《灵枢·卫气》所说的‘腠理’,《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的‘肠胃’;再则指脏腑器官本身,如《灵枢·经脉》所说‘胃气’,《素问·痿论》所说‘肝主身之筋骨’。总之‘腑’的概念比‘府’的概念要小。” 《内经》中“孔穴”一词出现较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人之形,天地之间,四野之所,小心刺之,发真气而百病除”,《素问·气府论》“夫邪之气,必因虚邪。今虫食脏,何不针邪?岂不虚邪!”“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其血气焉得不通?”等等。
这些“孔穴”显然不是身体表面的穴位,而是比喻体内气血阻滞的地方或脏腑疾病反应的部位。现代解剖学表明,体表穴位是神经末梢聚集之处,没有骨骼和肌肉等组织结构,用针刺或用手法按压这些“孔穴”,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孔穴”不是真正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