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说法起源于五行学说,而五行学说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五行这种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经典《黄帝内经》中。这本书里提到了五脏,也提到了五行——实际上它先提到了金水木火土,然后才提到心肝脾肺肾这些脏。它认为人体应该保持“金木水火土”的平衡(其实这5个字应该是“克泄扶抑”的意思)。
后来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把五行扩大化,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界的现象。比如《墨子·经上》说“有形与色,名之东方木;有声与臭,名之南方火……”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表示。 到了汉代,五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因为东汉时期有了“五行盛衰,四时先后”的说法。既然四季可以代表五行,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用五行的顺序来代表一年四季呢?所以,春季属木,夏季属火就成了定论。于是,春生秋杀,炎夏严寒也就成了固定的循环。
这样,五行就完全被确定了,被定在阴阳五行中的五个位置上面了。 那么,是不是五行只能属于这五个位置呢?不是!在唐代道教经典《太上老君说五斗米君圣德玄功妙历》中提出了另一种五行,即“上清五行”。
上清五行将整个宇宙划分成五个部分,认为任何事物都符合这一规律——“天地分五常,日月悬五行。人含五灵之气,地生五材之实……”人的睡眠也是分为“子时、午时的”。而且这五种颜色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青赤黄白黑代表了春秋冬夏四季,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中的五行。
这种划分法影响了后人很多看法。因为后世很多医学书籍都认为,人体应该顺应自然,随季节调整衣着,同时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种观点至今仍有影响,尤其是中医还常常以五行的观点总结疾病,例如肝气郁滞,心火旺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