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才有五行?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问计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五行”的问题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郑康成注》也有解释五行的内容 “孔子曰:广博易良谓仁,博施济众谓礼,笃信好学谓智,敏事慎言谓君子,惠而不费谓财,时适命立谓之君。
孔子又曰:行其四时谓之月令;广泽草木谓之春秋。
《管子•五行篇》进一步阐述了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规律 先秦思想家们虽然提出了“五行”的概念并做了一定程度的阐释,但并没有把它们具体落实到某个领域上。
汉代的《淮南子》和汉代以来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开始把“五行”运用到的中医理论中,赋予了五行脏腑、五行生化、五行相乘相侮等含义 到了现代,由于科学的昌明,人们已经能够认识很多自然界的现象,但却无法用单一的“五行”来解释,或者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描述“五行”的作用。现代科学需要的是定量分析,而传统的中医学更多的是定性的阐述,因此两者结合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当然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认知方式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认知方式的差异倒也无妨,关键是有些人把这种差异归结为某种信仰的差异——似乎中医是迷信的,这就不对了。 无论是什么学问,能认识世界,说明世界是真实的存在的。不能认识世界,说它是虚幻的存在也是可以的。但无论怎样,它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如果某些学说不能指导实践,或者不能复制实验过程,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是伪科学或是非科学,因为它没有这个义务。我们只能尊重它,因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