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依含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支”是树的意思,“干”是树干。古人发现树木的生长有一定规律性,就以树木的枝干为原型创造出了“天干”、“地支”,并用它们来记录时间(年、月、日)和顺序(第几个人)。 “甲子”就是第一个木(甲子);“乙丑”就是第二个木(乙丑)……以此类推。用十个“天干”配十二个“地支”,可以组成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花甲子。 每个组合代表一年中的某一天,“甲子”就在大年初四,“乙丑”就在大年初五……“丁卯”就在大年初一等等。
“天干”“地支”不仅用于纪年,还用于记月、记日、记时。 由于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一年中的每一天又分为“春分”“立夏”“秋分”“立冬”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之间相隔十天。用“天干”“地支”分别表示节气的日期,正好组成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就叫“六十甲子”。从大寒开始,下一个节气便是立春——这就是“立春干支表”——这代表着一年中第一个时辰的到来。此后每一天都在循环往复,直到大寒。 一个月有初三、初四、十五、十六等日子,用“天干”“地支”各一个字代替,组成一个符号体系,就形成了“农历”。
而“公历”则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月份,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因此“公历”与“农历”的月份跨度不一致。为了协调两种历法的月份,设置了“闰月”。
每年的第一天总是公历的一月一日,而农历的第一天是由“冬至”或“立冬”决定。遇到“冬至”或“立冬”在月初,农历的第一个月就是元旦;如果在月末,第一个月就是“重阳”或者“清明”了(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