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确认?
现在的人,一谈到“五”这个概念就会犯晕。这是由现代数学教育带来的思维定势在作怪——他们把数分得极细,将5分成1+4、2+3这样两部分;又把数理分割开来,认为数和理是两码事:这导致他们很难理解一些基本常识和简单的道理了。 其实古人并不认为这两个定义有什么关系。比如《说文解字》把“五”定义为“五,五行也,从二,象阴阳在两间也……奇数为阳而偶数为阴,所以凡两个一组的数目就叫五行”(引自《汉典》);把“行”定义为“(形声。从步,亍( chù)省声。歩即步履。步为步行,亍是停步不前状。本义:道路)”(同上)。这里完全没有数字的概念在里面。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就完全相信古人的说法了——我只是要指出:古人对“五”的理解不是我们现在以为的那种东西而已。
现在我们一般说的五行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文化符号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五个数。它是先秦时期人们根据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归纳出来的一个分类方法/工具,然后用来解释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并由此指导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它的具体构成是这样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应的五种属性(形、音、味等)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五色、五音、五味、五常、五位、五时等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范畴,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框架之一。 这个体系的建立是在战国晚期(前四世纪左右)完成的。至于后来的发展如何,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懂得什么是“五行”,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但这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种专门术语的解释技巧罢了——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按照某某学说(或教科书)所讲的,所谓的“五行”是指下面这一套:
这种解释法是不对的。 五行的核心范畴是一组元素与其性质之间的一般性关系,而不是上述那种解释所包含的具体事物本身及其特征。任何事物只要具备这组性质就可以视为一种“行”。因此所谓“相生相克”也不是指某几种特定的事物的生克关系,而是指具有上面所说的那组性质的元素的生克制化过程。 如果有人一定要拿具体的自然现象来解释这些抽象的观念的话,那么他只能得到一个关于这五者的形象描述,而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结构。 比如说:火代表光明与温暖,其色红,其声扬,其性炎上。水代表滋润与流动,其色黑,其音沉,其性润下。木代表生发与生长,其色青,其音响,其性曲直。金代表切割与收敛,其色白,其音商,其性刚坚。土代表化育与承载,其色黄,其音宫,其性柔润。 这五者之间的关系用西方哲学的话说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上述两组矛盾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着的两种性质——这一事实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的起点;当人们开始注意这两组的相互关系的时候便发现了万事万物皆处于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之中——这就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朴素辩证法的精华所在[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