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五行属什么?
“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这个样子。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而得乎心曰德。” 东汉王充的《论衡·正说篇》中说:“故圣人得天地之和以生,阴阳气序以成;圣人顺之,不忤乱也。”“德者,得也,行事无所违离,得其理、道之名也。”
从上面的文字可知,“德”是行的结果,合乎天道的行就是“德”。 所以“德行”二字连在一起用的时候,通常指的是符合天道的行为。 “道德”一词在《论语·颜渊》中出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解为:“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故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这里的“道”是指做人的准则和方法。
儒家思想将行为准则分为两个层次:“仁”和“礼”。孔子认为“仁”很难达到,所以经常使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活动,以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孟子提出“以德服人”,认为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人信服。 从以上分析来看“德”是一种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具有具体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为什么会有“五行”之说呢?其实还是受到古代天人感应的影响所致。在古代人的眼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比如日月的运行、四季的变化等等。所以人们将这些变化规律总结出来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用以指导社会生活。这些规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音”和“五行”之说。 五音分别是宫商角羽五个声调,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五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特性,并且还可以用来预测身体状况的变化情况。这就是“五行”理论的基础来源了。 根据这个特点,古人把“德行”归类于土属性,把“仁义礼智信”归类为木火金水五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