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五行属什么?
这个“原”字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是小篆的写法:
可以看出,原字的左边是一个土字旁(或曰土字底);右上边是一竖一横构成一个“寸”字头;右边是一个单人旁。 整个字形表示的是一个手持尺子测量土地的状态——这是造字的本义。
从造字结构看,“原”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土属性无疑! ——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把它属木呢? 其实,这个问题和“震为雷”为什么会归入木象有关联。 我在前面谈过对《易》卦阴阳爻的五行归属的看法,在《易学中的五行为何不能简单以类相从?》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出:《易经》中的八卦以及六十四卦是由阴阳两个基本元素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而构成的,那么对于由相同元素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卦象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把相同的元素归类到同一个五行属性中去,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之内找到不同事物间的关联性…… 所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我判断事物间关联性的根本原则之一。
基于上面提到的基本原则,我认为“震为雷”应该归属于土五行而不是木五行。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知道一点:在自然界,能够发声的物体一般都是震动产生的,所以凡是与动有关的五行都属于土五行。而木本身是不具备震动的能力的,它只能被外力所推动才可能产生运动,因此,将“震为雷”归入木五行显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其次,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水生木,木生火,因此,有火存在的地方一定有水源,这就是“雷炎”一体的原理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水才有可能生雷。 但实际上,水是向下流的,而雷电却是向上走的,因此,要使水和雷结合起来就必须有一种向上的驱动力才能完成这种结合。
而这种具有向上推动力的能量只有在地球上最中心的位置才有,而且也只有地球的中心才有足够的能量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并发出巨大的声音。由此可以推断,《易经》中的“地四正,天五圆,地五方,天地合而为五”所指的就是地球上的五根轴心柱,也就是“五原”所在地。而这五根支柱恰好对应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一、震卦虽然具有木的特性但又同时具备了土的特性,所以将其归于土五行是最合理的解释; 二、将艮卦也归于土五行是因为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南方的火的影响,因此,除了土特性以外它还带有了火的性质,所以,将它归于土五行也是顺理成章的解释。 三、兑卦虽然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于东方巽木的影响,但由于它的主体仍然是由土构成且没有受到任何外来能量的干扰,所以在本质上它仍然还是土的性质不变,因此可以将此归入土五行。 四、离卦虽然其主体仍然是土的性质,但在形成之初受到了来自于西方坎水的侵扰,因此在本质上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土壤而是带有水的性质,因而也不能将其视为土象,同样可以将之归入火五行范畴。 五、乾卦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在其形成初期就受到了南北两方的影响形成了土与水两种元素,因此,其在本质上兼具土性和水性,故也可归入水火二象之中。 六、巽卦的形成过程十分离奇,由于其自身并没有受到其他任何外来的影响,只是在不断吸收周围的能量使其自身越来越强盛的过程。因此它是五原中最具生命力的象体,故而将它归于金五行才是正确的结论。 我认为: 五原应为坤、兑、艮、离、巽,应属于金、土、土、火、金五行,其中,兑为少男,艮为少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乾为首阳,震为少阳,巽为少阴,坤为老阴。 至于为什么有人把震归入木象,原因应该是:其一、震卦与艮卦形状相似,在传统画法里,震通常都被画成了山状。其二、震与艮均位于左上方,又同为阳爻组成,故常被人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