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命理、相术以及占卜方面。 现代西方的化学元素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
根据《尚书》记载,夏朝时就已经有了“五行”的思想;而《汉书·儒林传》说:“及武帝既立,齐人公孙弘为丞相,诸儒内亲。然特受孝昭皇帝召问,论上下封事,公卿大夫皆以为‘弘于《春秋》不好辩议,而深明《公羊》《韩氏经传》。’”至汉代初年,阴阳五行说已很盛行了。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称:“昔在颛顼帝,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唐尧、虞舜且犹多忧劳百姓,至于禹、稷勤苦终身焉。水、火灾害,此恶不变而变,作《五行变救》,曰:‘木,生而强;强,而生柔;柔,而生刚;刚,而生软;软,而生强。强,柔而不折,柔,弱而不挠,弱,生坚强。’火,炎而上,泽而下;地下,物形著。水下,化成流。土,柔而静,强而动;故止物而不亡。金,从革,而应乎火;木,居下而生气;气,见而不见,不见而有;水,居下而流散,天下恶见其形也,故不见而无,无,不见而方。行此五者,则天地各顺其理,而不相悖矣。”司马迁所说的“五行”是“五事”(即“貌”“言”“听”“视”和“思”)的发展变化和演化过程。这与《国语·晋语四》中的说法相似,认为五帝时代的“五官”各有专司,并由此产生出各种“政事”来(如“貌之不恭”可引出“废置”之政)。这种观点与《左传》中的一些有关说法基本一致,但《左传》中所指的其实是“五福”之事或君王的“五声”、庶人的“五耻”等,而不是由“貌”“言”“视”“听”“思”引起的政治演变。因此,可以认定司马迁所引说的“五行”并非后世所指的某种固定物质属性,而是对五种情况的形象比喻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