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什么怎么算?
首先,五行的概念在《尚书·甘誓》、《左传》等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 “武王克商,乃告于庙曰:‘昔殷王仲丁既立,末又毁夏后氏之社,亦覆殷社。受有命何德焉!敢仗义帝天子?’乃命仲丁甫践帝位七世而武王代纣。” 《左传 ·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五行说的雏形: “史默谓晋侯曰:‘神不肯福庶民(指没有德行的人)。’将至晋,魏舒、韩简迎女于郊, 皆因以问疾,归而过晋陵 (晋国都城所在,今山西翼城一带) 而死……秋七月……齐师侵我盟国申。公如楚求救。” 可见春秋时期已有五行说,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 五行的基本含义来自《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它们认为五行是指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见下图),其中木火土金水与东南方西北方中西方的方位相对应,因此也被称为“五方为政”,这种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基本的五行理论之外,古人还发展出五运六气学说和纳音五行理论,前者用来推测气候变化的影响,后者则用以推断生辰八字对应的五行属性。 在现代汉语中,五行常常被用来比喻相互关联的事物,比如“五育并举”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的培养;“五金”一般泛指金属制品;“五行缺哪一行”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或长相的不完美等等。总之,这是一个十分常见却又经常被误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