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五行属什么?
“華”字,金文作“華”形,上面是“花”的初字形变体(即木上着花),下面是“化”的初字。从甲骨文的“花”和“化”的初字看来,二者上部都是花形,其含义应是一致的;下部都像树枝分岔。可见“花”与“化”在殷商时代就有联系,可能由一个词分化出两个词来,一用来表示花朵,一用于发展出变化、化生的意思。《说文解字•艸部》:“華,荣也。从口,从花省。”
“華”的繁体写法,就是“華”。小篆承袭了金文的结构,只是将上部的“艹头”变形为“花”字的草书写法而已。隶书继承了小篆的形体结构,楷书将草书笔画简化成“华”。
由此可知“華”、“华”本为一个汉字,只是后来为了区分声母,才变成两个字。 再看“華”的小篆写法: “華”的古体文字写法更多,比如: 另外有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的“華”,是“花”的异体字——因为两者形状太像了,而把这两个字混用的现象又特别普遍,所以后世的人便误认其为“华”“花”的两体字。这种观点在古书考证中时有所见。如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云:“《司马相如传》‘下临瑶池’,《李白传》作‘下临青池’,青白对文则青当为白花之异。《西京杂记》亦作‘下临瑶池’,作‘华’为是……”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上述说法尚不能得出最后结论——“花”作为“华”的异体,只是有可能性,而非肯定。因此,我们在这里仍采用通行的观点,即“華”、“华”二字本为一个字,只不过后来为了区别声母而变成两个字罢了! 关于这个字,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说:“榮,草木始榮盛也。从艸,榮聲。謂之花。”这里的“榮”指的就是“華”,而且进一步解释了它由来的原因:这是因为“華”的字形很像草木的花开,于是人们就把它假借用作“荣”的意思了。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牵强附会——按照这种说法的解释,那么为什么没有把“華”字写成“荣”呢?为什么不用“花”去代替“華”呢?显然这样不符合汉字造字的一般规律啊…… 总之,现在通说还是认“華”、“华”二字是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不过这种观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了哦~ 所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欢迎感兴趣的同学继续研究探讨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