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五行里是什么?
一为高庄。
高庄,位于沂水县城北十公里,南沂河西岸。这里南濒沂河,北靠东湖北湾,依山负水,居高临下,地设天成,有易守难攻的优越环境。该城始建于唐初,当时在今城址南半里许的黄泥岭下选择地形,依山就势,利用山梁走势,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砌了高寨的城墙。所筑之城池,周长2000米,四四方方,四面设城门,形制颇似一座高台。清初,在原址复修,并逐步扩大,改石砌为砖筑,又在城北挖筑了北湾河(俗称东湖北湾),使其成为东西北三面环水的池形。后又在城东面挖了深沟,四周并加筑了250米宽的护城堤。清初的高寨在城东南角建了一座2层4檐、造型典雅的炮楼,高14米,下设炮口3个,内侧设枪眼20余处,与东城相连,拱卫东墙。该城池,高3米,周长1850多米,设南、西两门,其他三面则用吊桥代门。直到1938年修筑津浦铁路,石城毁掉30%,1950年开挖新沂河时,南沂河沿护城堤而过,1958年后,该城池作为建筑用料而相继拆除,现仅存遗址。
二为常林寨。
常林寨在沂水县城东25公里,沂河南岸的常林庄东岭上。据该寨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三官庙里的碑文记载,明初建寨时,利用山梁走势,周围800余米,用石块垒筑寨墙6段,高5米许,在东边山头制高点建堡为台,台高3米,东西长30米许,为当时寨内最高军事要塞,可控制全寨,在台前修建宽2米,长30余米的过道,台中间为大院,面积300平方米,院内设三官庙一座,院四围建房屋30余间,为当时寨内居民及驻防、办公之处,在台后筑房10余间,做为屯粮、存放武器弹药之用。建国后至80年代,寨墙和台堡仍有遗迹。
三为石拉。
石拉在沂水县夏蔚镇驻地西偏北3公里处的北岭上。该石寨建于唐代,在石拉村北100多米远的山岭上,利用岭顶山梁走势,周围800多米,用石块垒筑1.5米至2米高,上宽1米多的寨墙,只在东门外和西门处留有进寨的豁口。西门外用山石砌台,俗称“点将台”,在台东侧山头修建庙院,面积3000多平方米,院内建有娘娘庙等,为祭祀及聚会娱乐之所。
四为张家石场寨。
张家石场寨在沂水县城西南60余里的龙家圈办事处。古寨建于清道光年间,周围830多米,最高处7米,寨墙宽10米,东西南面均为石砌城墙,北面系山岩,就地取材筑50多米长寨墙,设敌楼2座,四面留有闸口代门,为“城外之镇”。
五为王家石场寨。
王家石场寨在沂水县城东南55公里,北仙山(沂山)脚下。古寨建于清雍正年间,周围865米,最高处17米,墙上端宽1.5米,有垛口、射口,四面各留一闸口,寨墙由山石筑成,就地取材,仅用泥土粘接。东西长250米,东北60米。整个寨墙在1963年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
这五处兵寨,有的建于唐代初年,有的建于宋代末年,有的建于明、清年间,历史最长的有1300多年。兵寨以防御工事为主,为保障其生活配套而建有兵寨、营寨、寨外石场,石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