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五行属什么?
中国自古就有“五材说”,和西方四元素说有相似的地方。“水火金木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有相生相克的规律。古代五行说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五事一章。历代哲学家对五行说多有阐释,其中最透彻为焦循的《孟子正义》。孟子说“是五行也,有胜(生)有伏(伏化)”,焦循正义:“如曰五行相生,而兼言其相克也。故曰水曰润下作言,火曰炎上作语,木曰曲直作出,金曰从革作入,土爰稼穑作信。润下作言者,地之水为津液,注于肾,而为骨,肾主志,志藏于心,发于口而为言;言发于心,则化其津液为汗,润下流地矣。炎上作语者,吸入空气,注于肺。肺为皮毛,皮毛受火化而毛折,肺制肾,故语止于口,不能出口作言。曲直作出者,口唇,肾之液脉于心而化为舌,舌本强,唇不蔽于齿,而舌张出口作语。从革作入者,肺金制肾,肾不化心,故不能作出,而内纳于口也,纳于口则肺亦内藏,脾土受制。故曰:五者一物也,不可穷诘,直以为金水木而已。”
五行说亦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后世以此构成世界五种基本物质,认为人也是由是五种物质构成,人虽病死,但五脏之气会循五行规律不绝,后世中医也以此五行规律解释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异常及病治疗,此说在中国有非常强的影响力,因此,中国人研究五行有先天五行说与后天五行说,这和西方四元素说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方四元素说是基本物质元素,只有客观物质世界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于中国名的五行解释,指一个国家的君臣、制度、地理、田畴和器物。
所谓君臣,即指一个国家的王侯大臣。所谓制度,即指一个国家在选拔、录用人才及行政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所谓地理,即指一个国家的疆域、山川形势或都邑。所谓田畴,即指一个国家的井田制度。所谓器物,即指一个国家的舟船、车马等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