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在五行中什么?
白,为秋天的颜色,然就是燃,火烧起来,旺的时候是红的。白、秋为金,但金不可能燃烧,而木却可燃,所以,“燃”是指木。白、燃相合,就组成了“然”,是五行中的木字。
“然”字在古汉语中当“这样”讲的时候,是代词,比如“父命不可!祖之遗命也怎敢不从,然子意难违”,用同“尔”,也读为“尔”,是“如此”的意思。
“然”字作形容词时,当“......的样子”讲;作副词时,相当于“乃”、“乃尔”,解释为“便”、“就”。
当“然”字用作连词时,用于连接分句,相当于“然而”、“则”、“就”;用于“~乎”句时,相当于“既然”。
“然”字用作助词的时候,表示陈述或肯定,当“...的样子”讲,在古文中经常放在句尾。比如《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闻之,书不如日,日不如口,口不如目,目不如身至,谨奉教。”
“然”作为姓,据《广韵》记载,出自姜姓,周平王有功臣名造父,周孝王时以善御幸。周穆王巡行天下,西至犬戎国,犬戎国听说周穆王好美色,就把周穆王喜爱的王姬留下扣押为人质。穆王只好返回,到周的渭水流域的马厩,让造父乘上千里马,日夜兼程赶回,追上犬戎国王,夺回王姬。造父为此被封在赵城,称为赵衰。后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然”字为姓,史称然姓,世代以善御著名。
“然”字在表示假使、虽然等意思的时候,为句首的发语词。作为文言虚词,“然”字表示列举分承时为“如此...的样子”,比如《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臣死且不辟,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在“然”字用做助词时还与“~也”、“~者”连用,表示强调肯定。《孟子•滕文公上》:“吾未闻教者速于成《经》也。~已。“《左传昭公十八年》:“‘夫文以足言,仁以足与,信以足使,礼以足仪,义以足行。君子在这五者,故与小人同官而异位,同位而异道,同食而异福。’子产曰:‘郑国将平,政定民安,我死而已,~者。””
“然”字除了假使、果真之外还可以表示变化,当“......的样子”讲。《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此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通”“然”字的后缀,表示状态。,这个用法比较生僻,在古文字中比较常见。比如《韩非子•六反》:“言有~,行有~。”
总之,当虚词“然”在古文字中的用法很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