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为什么不是好结局?
施耐庵《水浒传》是根据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创作的章回小说,成书在元末明初。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山东梁山泊一带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占领了梁山泊,队伍扩大到几十万人。
后来,在宋江等人领导下接受招安,改编为北宋军队,转而南征方腊等农民起义军,后死伤大半。《水浒传》歌颂了宋江起义军的英雄品质,揭示了他们“官逼民反”的原因,肯定了他们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正义行为,指明了他们在北宋王朝灭亡的历史条件下失败、失败的必然性。
《水浒》的悲剧性主要是体现在反抗者的失败上。但是梁山英雄是被谁败的呢?如果像王伦、扈三娘、杨雄等人是被宋江集团害死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梁山好汉的失败就是梁山好汉自己造成的。《水浒》里面也确实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像宋江害了刘芳,卢俊义害了史文恭、扈三娘、杨雄等等。甚至最终导致了宋江自身和整个梁山的失败。
但是梁山聚义的瓦解,其最大的凶手不是像宋江这样的梁山英雄。而是统治者,是朝廷,是大宋王朝。从早期的王伦到中后期的宋江,这些首领都不得不受到来自天下共主的压迫。这也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一直想要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官逼民反。
最终梁山好汉失败的根本原因:当时宋江的起义,恰逢北宋即将灭亡时期。当宋江受招安后,宋王朝已经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宋江的起义缺乏反抗的针对性对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宋江的起义必然要失败。所以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基本上也是必然的。
《水浒传》写一百单八将的聚义,实际上就是写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一个规律——成也招安,败也招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悲剧命运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