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有哪些?
中国成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们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和古诗文,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中华成语中,有很多成语背后都有着扣人心弦的故事。下面就讲讲关于这些故事。
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非常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被人听到这钟声,就会跑来抓他。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抱住钟的脖子,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为什么把耳朵捂住呢?”
小偷回答:“这钟的音太响了,要是把耳朵捂住,我就听不见钟声,你们也听不见了。我们就不会被抓住。”
偷铃铛的人自以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就同样也把铃铛的声音掩住了,这就是《掩耳盗铃》成语故事的来历。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就细心观察邻居家儿子的言行举止,结果发现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气,以及一举一动,哪怕是小小的一个眼神,都像是偷斧子的。丢斧子的人由于怀疑,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者,便越肯定那人是盗斧者,他对自己说:“我看没错,就是他偷走了斧子。”
丢斧子的人怒气冲冲地走到邻居家,大骂一顿,逼问人家还他斧子,弄得邻居家很恼火,很下不来台。很巧的是,没过几天,丢斧子的人从猪圈里拿干柴,一不小心斧子又掉进泥里去了,被自己踏着了。这时,他回想起来才明白是自己错怪了邻居。
事实一清二楚,现在看来以前邻居是没偷斧子,现在邻居还是没偷斧子;以前他怀疑邻居偷斧子没理由,现在更没理由。但他前后的思想行动却有霄壤之别:以前他怀疑极了,现在又相信极了,前后判若两人。这个故事就是“疑邻盗斧”成语的出处。
高山流水
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起了风,下起了大雨。他找不到 hotels,心情很郁闷,于是在泠(ling)音上弹起了琴。弹着弹着,便又把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融入进了曲子当中。钟子期在外边听着琴声,激动地说:“这曲子呀,樵夫砍柴的时候都忘记了!” 伯牙听了一楞楞,心想,这人怎么听得这么准,便走出门来,正看到子期,于是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愉快地渡过了那段时光,从此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伯牙再次行至泰山时,又遇到了下雨,他于是就在原处止息。到后他又在琴上弹奏起来,心里想着要把水流的欢快融入到曲子里面。钟子期听到后又说:“这曲子好像大水流淌着啊!” 伯牙把子期看做很知音自己琴艺的人,经常一起说笑,非常高兴。过了很久,子期身患重病死去,伯牙听后非常悲伤,就为他写了一篇悼词。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调好琴,弹起春天万物生长之乐,然后又弹奏了秋高气爽的高山之乐,再次弹奏了流水澎湃之曲,然后终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知音的人了。
郑人买履
有一个姓郑的国人,想出门买双新鞋子。在家时,他用木片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到了集市,他竟然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买完鞋子,他急忙返回家。取来尺码,赶回集市,集市已经散了。郑国人回去后十分懊悔地说:“我如果不忘记带量好的尺寸,现在就可以买到鞋子穿上了。”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子呢?”郑国人回答说:“我相信量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寓言故事,引申出“郑人买履”这句成语来,用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办事不灵活,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