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年好玩吗?
我今年是在北京的家中度过的第二个春节,所以可以说说这儿的年味儿,以及不同年份年的区别。 先给出结论——北京这几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小时候是极喜欢过春节的,从腊月二十就开始掰指头倒数,算着还有几天就过年了。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家里大人都要给买好新衣服、新帽子,我最喜欢红色,所以大多时候都是红棉袄、红裤子,配上一顶红色的绒线帽,看着镜子里自己“一身红”的新衣裳,高兴得手舞足蹈。
到了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张灯结彩,我家当然也不例外。在大门和窗子上贴上春联,在房子周围挂上灯笼。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装饰品,家里买的灯串和鞭炮都得省着点用,灯串只许挂在屋里的桌子上,不能到处都挂着,不然容易触电;而鞭炮也只有到年三十晚上才能买到,而且数量极为有限,因此我们总能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够买几个鞭炮放了。 到了除夕这一天,全家总动员,一起贴对联,我负责拎清水,爸爸抹浆糊,妈妈贴对联。虽然我的手指经常被浆糊沾住,但因为充满了仪式感,我依然觉得这是一天里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晚上七点,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春晚。这时门外已经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屋内的人被喜庆的红灯笼映衬着,脸上洋溢着喜悦。
然而这些年,我逐渐发现,北京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除了商店里随处可见的“福”字和鲜艳夺目、款式各一的春联外,街上的行人几乎都已经换上了崭新的衣裳,看起来和平时并没多少不一样的地方。
进入腊月后,我常去的大超市也开始摆放年货,可挑选的商品越来越多,过去只有过年那几天才有的供应,如今随时都能买到。到了春节前夕,大街上早已看不到零散的鞭炮售卖点,所有商品一应俱全。
去年春节,我回到老家,看着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灯笼和贴着对联的大门,突然觉得这里的年才真正有年味。尽管那时已经取消燃放爆竹,听不到那些熟悉的鞭炮声。但是站在小巷中,享受着弥漫在周围的浓浓年味,却让我记忆最深,也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