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留守儿童是什么意思?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医学诊断词。 ————————————— 1993年《中国青年》杂志第一次使用这一名词【1】。当时定义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入大城市务工、经商的人员中,子女留在农村的不随行的儿童。 这个概念强调了以下三点:
1.儿童的户籍地性质为农村;
2.父母的户籍地也属农村;
3.父母的职业为务工、经商人员。 这一定义确定了留守儿童群体的身份。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外出务工人员的范围也在扩大。在城镇居住并工作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在城里工作,而把妻儿老母留在农村的现象被称为新型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通常由祖辈照顾。他们的教育、健康等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2016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2.45亿。
在这项调查中还包括了1768万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 调查数据发现,留守儿童出现体质虚弱、营养不均衡的问题。[2] 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虽然许多城市学校已经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仍然相当困难。 因为隔代教育的弊端很难避免;由于生活作息规律、成长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祖(外)父母对孙(外)子女的过度溺爱往往又会使情况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