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1、字义 《说文》:“翕,鳥羽皆張則翕。”又:“翕,合也。”“翕”本指鸟张翅,引申为收缩,集中。
2、字形 “翕”初文见于战国文字(图一),形如“页”,有头有身。小篆(图二)形体变化较大,头变为页的发状物,左右两侧各增一笔,似人作揖之状。楷书(图三)承小篆而来,唯上方两笔略短,其余笔画稍长;行书(图四)、草书(图五)则将上方两笔简化成一点,右旁添作“乙”。今文字“翕”(简体字“翕”图六)是正楷化的结果。
3、读音 古音“翕”读xiē。现在普通话只读xī。
4、部首 《说文》归此字为页部,现代汉字归此字为竖心旁。
5、结构 《康熙字典》归纳“翕”的字形为“上中下结构”。事实上,它是左右结构:左旁“卜”部,右旁“见”。
6、繁简关系 目前没有发现更简单的字体。所以“翕”无繁简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会意字在造字中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翕,也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像若干鸟集合之貌。金文字形上边是西,下边是羽,合起来表示鸟儿向西收敛翅膀。到了小篆,变成了上下结构,上边依然是西,下边的羽换成了勹,即合的本字。《说文解字》将其归在西部,说:“合也。从西,从合省,读若翕翕然。”段玉裁注释说:“众飞西合也。引申之义,有翕合、翕张。”“翕”字取合也,从西,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聚合、合拢。如《礼记·儒行》说:“其刚毅毅,不迁,有志也,其义立事,制礼,出言成文章,有法也,足以为仪,不像似,疏通知远,临事敬让,足以为警,时起时迪,可循,可久,可述,可传,而弗喧哗也,是故富贵人悦之,贫贱人利之,可畏也,可乡也,趣行近焉而弗能及也。是故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郑玄注称:“可畏也,可乡也,趣,向也。翕音翕翕然。”“翕音翕翕然”与许的原文一致,但郑玄的注释与我们上述的说法相同,即“合也”。
从“合”的本义出发,“翕”字又引申出“收缩”的意思,这应该是“合”字的比喻义。《庄子·逍遥游》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淡淡,小言詹詹。弦益,莫大于言,吾所言,试之物,而不合,反修我身而已矣,身之察,不若言之察也,请之以言,解之以意,言意相和。者,谓之玄珠。吾生有涯,而知也无限,生虽有涯,以知推之。不知,无涯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音近在身,近在生,近在亲,近在年,故曰近也。惠子闻之,曰:‘盍相观乎?’曰:‘无与言,言无为。言者,言乎?无与道,道,说也。道之不出,即无以应之。足矣。’”成玄英疏解说:“言有止境,道为无涯。若以有限之身寻无际之道,其事极危殆,故曰殆已。”这里的“尽年”之“尽”,即指消耗殆尽。后来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殚、竭、尽”都是收缩、用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