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需要看五行吗?
“姓名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姓与名的学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礼记·檀弓下》有载,“幼名,字而男拜,冠而字之,周道也”“男子二十冠而字”。 这里的“名”指的是婴儿出生的年、月、日、时;而“字”则指男子成年束发而冠之时所取的名字。因此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起名”“别名”等一词在古时是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和性别区分的。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然古人小孩出生一年后才起名字,那出生后的这一年怎么称呼呢?是不是没称呼啊!其实不是的,古人很讲究出生时间(八字),在八字的基础上结合家族辈分、父母期望,以及孩子出生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后取一个乳名或小名。虽然这个名不大好听且不正式,但很贴切父母的期许和孩子本身的性格。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生后,因其额宽而脸长,其母欧阳氏便给他取个小名叫“秉璋”,含有美玉一般纯洁无瑕之意;而梁启超的幼子梁思永,出生时正赶上清亡民国立,他的父亲梁启超出乎意料地给这个宝贝儿子取了个谐音“新”的名字,倒也契合了梁启超希望国家变革新生的心情。
那么,“名”和“字”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两者的来源不同—— “名”是宝宝出生不久后由父亲亲自决定的;而“字”则是在男孩二十岁行冠礼、女孩十五岁行笄礼后,由族中长辈根据辈分顺序,并参考父亲的意见确定。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汉代王莽,因祖父王曼早丧而无“字”;宋代秦桧,因父秦绍贤任翰林学士,为避讳“桧”字,直到南渡后才由宋高宗赐字“渭”。
其次,两者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名”大多由父亲决定,所以比较私人化,多体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或是寄托某种情感(如怀念、寄寓远方等);而“字”则是大家公开场合都使用的名号,相对而言比较正式严肃,多为家族传承或纪念性事件(如出生、迁徙、定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