埝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埝”,读音为niàn ,从土,从欠。表示人名时,名称含义来源于“有土有人”的概念。 “埝”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13个写法,分别是:埝、墕、埯、埯子、垵、堨、堰、埝垱、埝坝、埝池、埝堆、埝塄、埝埂和埝台。其中,最常见的是“堰”“埝塘”等词。 在古代汉语字典当中,“埝”字的字形有6种,分别是:堰、堰、垾、捍、埝、埝。 这些字形不同的原因与“埝”的异体字关系密切。异体字里,有的因为繁简关系,笔画相同,如“岸”“涧”;也有几个字,形声字旁不同,如“滩”“潭”,这是偏旁简省的缘故。而“埝”“坝”“圹”三个字,则是两个形声字同时作旁,这种字形在古代是常见的。这些字异体众多。 现在,大多数的电脑输入法里已经统一了“埝”的字形,只保留了一个书写格式。所以,我们在输入这个字的时候,无论用什么输入法,打出来的字都是相同的。
古文字学家李孝定先生所著《广陵集》收录了“埝”字的各种字形,共76个。李先生的书中还列出了这些字形对应的音韵诸表,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字形的来龙去脉。 通过对比发现,“埝”的所有字形的声母全都有p、t、k,这是上古清声母字母的特点——塞音较之浊声母更常见。 “埝”的上古音系分类比较复杂,我们先看看东汉时期的音韵系统。当时,《广陵集》收字字形来源的主要是东汉张衡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根据李孝定先生的分析,“埝”在东汉音域属于见组,声调属去声。又据他引证唐孙愐的《唐韵》,“埝”在唐朝音域属于见咸,声调属去声。
到了宋代,“埝”的字形虽然有所变化,但音义变化不大。根据严羽的《沧浪诗话·声律》记载,“埝”在宋朝发音属于晓母,声调去声。 再往后到明清时期,“埝”字的字形已经完全统一了。我们到今天使用中文打字或者手写的时候,不管怎么输入,打出都是同一个字。不过,古代的口语和今天的白话文有所不同,“埝”的读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吴语区普遍读næʔ(第三声),西南官话区多读nɑi (第四声),普通话则读nià(第四声)。 这个字今天的读音是“nià" 第四声。它和“尼亚”的“亚”读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