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五行属什么繁体几画?
《汉字字典》里,“楷”字部首为木;《康熙字典》里,“楷”字部首是木;现代汉语词典里,“楷”字部首也是木。 然而,在唐代写本和宋代刻本的《集韵》里,“楷”字的部首却是“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因为“楷”的异体字“凱”在汉代东汉时期的典籍里多写作“旂”(参见朱骏声所著《汉印文字考》),而“旂”的甲骨文、金文的部首就是“犬”。 “旗”的本义是“用布做的标志”,所以“旗”的繁体字“旗”,简体字“旗”,《说文解字》里都认为是“旂”的异体字。可见这种“旗”与“旂”的形变关系从秦汉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时期。
我们现在知道,“凯”是“楷”的简化字,而“凯”字历代简化方式不同,秦代小篆将“凯”左边的“旂”省掉,汉代隶变为将“奎”右边的“示”省掉,楷书则是将“奎”左边的“木”省掉。由于“楷”的字源演变和“凯”完全相同,所以在《集韵》等书中就出现了一种错讹,把“楷”的部首误认作“木”了。 这个错误被宋代学者严延世编撰的《字源》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元明两代的官方字典如《蒙古字典》、《正字法》、《集韵拾遗》等都沿袭了这一错误。直到清代学者张寅彭所著《说文古文字典》里才纠正了过来,认为“楷”的部首应该是“木”。
楷字五行属木,繁体字写法为:楷,总共九划。
1、楷字的读音为kǎi,其笔划为:横、竖钩、横折、横、横、竖、横折、横、横,部首为一。
2、楷字的详细解释。
(1)形声。字从木,从皆,皆亦声。“木”即“楷木”。“皆”意为“全”、“完善”。“木”与“皆”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树相漂亮的大树”。本义:楷树。引申义:规范;楷模。
(2)楷木,落叶乔木。即黄连木。《说文》:楷,木也。从木皆声。《尔雅·释木》:楷,白茎。《传》曰:楷,黄连木。疏:楷之连缀,似人谋计之言,故以字转相训尔,其义无也。郭璞曰:叶可作笠。或云即楸也。今黄垄中有之,高峻挺茂,无似者,亦可为棺,一名白杨。《广雅·释木》:楷,枫也。
(3)标准,法式。《论语·卫灵公》: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于是得乎丘乎?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太宰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玉篇》:楷,法也。
(4)书体名,即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书断·古文》:相说用教,于事省易,有六书,一曰古文,二曰奇字,三曰篆书,四曰佐书,五曰隶书,六曰楷书。《魏书·刘芳传》:帝之议礼也,秘书令李彪启芳与通直散骑常侍具仁等校定群书。帝曰:刘芳学优,未合笔墨。乃令芳与御史中尉崔光参议楷文。
(5)姓。《广韵》:《风俗通》云:古之少昊氏后。
(6)通“皆”。皆,俱,普遍,表总括。《玉篇》:楷,古皆字。《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具也;器者,作之具也。……不得道而欲成功,无异于烧水而欲求寒焉。故非道而能全其形,具其器,成其功者,或未之有也。《集韵》:《古文》楷或省作皆。与哉同义。与同音同源。楷皆音同kāi、kái、kě。楷皆音皆kāi,古汉语读khai。楷皆音kái,古汉语读khay。楷皆音kǎi,古汉语读khaj。楷皆音kài,古汉语读kha。楷皆音kě,古汉语读k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