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新历还是农历?
我国古代建置的“国史”,是以新历(公历)纪年,称“公元纪年法”,而“公元”实际上不是“公元元年”的意思。 “公元”这个概念一开始与基督诞生没有任何联系。1582年罗马教皇宣布采用儒略历(JulianCalender),并将当年算作公元前1年;而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使用格里高利历(GregorianCalender)时,也认为该历年的第一年(1583年1月1日)为公元前1年。这样,1582年至1583年就出现了46个公历闰年。 这种“置闰”的方法引起了西方社会的一大堆问题,后来人们发现,如果每400年设置97个闰年(其中两个闰年为公元1年和公元400年),那么闰年出现的年份将均匀分布在100年中。这样的“公设”被称为“塞内加法则”(Septimussegnal),它是根据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马略(GaiusMarius)的名字命名的。按照这一方法,每个世纪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都不会是闰年。
在我国的传统历法中,也是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即所谓“阳历年”。不过由于历代统治者都要根据封建迷信来决定“元”的所在,因此“元”并不是固定在立春这一天的。例如,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和元朔元年(前128)就出现在小寒和大雪节气之间,而这两个年头都不是传统的节气立春。同样,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也是在立春节气之后。 唐代实行的是一种“大衍历”,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计算“元”(又称“岁首”)的位置,这种方法需要预先知道每个周期的天数,然后才能计算出每年的元在哪里。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元”可能出现在节气的中间或者末尾。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种“推源求先”的方法来确立元,也就是寻找一个节气作为元的起点,然后顺着节气往前走,遇到第一个干支记日的日子就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