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五行是什么?
“申”是“猴”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其形状像一只手托着一只猴子,意思是拿着猴子。 “申”的金文、籀文均从手(又)持猴之形。小篆承金文而制,隶书则沿袭了小篆。
古文字中,“申”与“伸”是两个不同的字,“伸”即“伸”,本义就是“伸直”、“伸展”,由此引申出“延续”“进行”等含义;而“申”则是“声”的意思,由“手”和“申”组成的形声字还有“审”“申”等。到了现代汉字,“伸”和“申”才统一起来,都是“shen”。 而“猴”字的字形演变就比较有趣了——金文作“候”,意思是用手拿着猴子,并且给猴子喂食;小篆变成“候”,把中间的一竖一横表示手指的头发写成了一竖,而且上下左右都留白,字体设计成“非”字形;隶书把两个“木”换成“又”,同时右边一部分变为“句”,于是变成了现在的“猴”。不过,“侯”字保留了这个意思,所以至今我们还用“赏鸟”代替“赏猴”。
此外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现在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把“猴”的部首定为“犭”,理由是“猴”的本义指“猕猴”,但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答案是“猴”部首应为“子”。理由如下: ①金文字形作“候”,上面“人”的形象代表双手,下面“尤”或“酉”的形状如同酒器,象征双手捧着一只猴子,所以“猴”的部首应该是“子”(《说文》释“猴”字为“知兽也”,即解释为“知道”的“兽”,可见“猴”的本义也是“猿猴”);
②“猴”字在小篆中变体较多,有作“候”的,也有作“猴”的,但是“候”字中间始终有一竖一横,而“猴”字则没有,可见“猴”字减笔后,中间一竖一横变成整个字的外框;
③东汉许慎《说文》收字按小篆形体排列,“猴”字排在“候”字之后,证明“猴”字是小篆之后形成的变体;且“猴”字除“申”外,其他笔画均为简省;
④“猴”字在宋元之后词曲中多借用作“侯”,如“山鸡”、“猴子”,但“猴子”中的“猴”仍然写作“侯”,可见两者当时是有区别的;
⑤清儒郑孝胥著《尔雅音义》,其中列“猴”字为“侯”字条,可证“猴”字在古代至少与“侯”字通假过;
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猴”字为“hou”,“侯”字为“hou”,可见“猴”与“侯”的现代汉语读音是完全相同的,这也证明了“猴”字在古代曾和“侯”字互通。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古代通假只限于书面语,不包括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