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来阐释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种标志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其中,把宇宙万物分为五大类: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日(寅、卯、巳、午、未)、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时(春、夏、秋、冬、四季末月)、五味(酸、苦、甘、辛、咸)等。
在正常状态下,各个脏腑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的,所以生理状态是“五行相生”的结果。比如,肝主疏泄而脾主运化,木(肝)克土(脾),但土生金(肺),金生水(肾),水生木(肝);心主血脉而肺主气,火(心)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生水(肾),水(肾)生木(肝)。这种五脏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属于五行相生。 然而,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只有双脚着地,头部上空无天。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平时不加以注意或者病邪侵入,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现象。此时五行之间的关系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由五行相生转变为五行相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经络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寿,病之所以亡”。可见,维护经络的通畅对于健康十分重要。一旦邪气侵入人体,经络最先受祸。这时,体内阴阳失衡,五行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并引起病变。例如阳气素旺之人外感风寒后易化热,表现为风热感冒;体质阴虚之人过度劳累后可引起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女性经期贪冷饮导致寒邪入体而出现痛经;儿童阳气旺盛而舌质红绛者饮用冰冻饮料后出现腹泻等等。这些病症的出现都是由于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破坏了机体内部正常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致。 所以,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经络通畅。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避免外界邪气侵入人体的内环境,从而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