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龙属什么?
题主的问题有点模糊,不知道是想知道五行的起源还是现在通行的干支体系中,龙所在的方位? 先说第二点——现在的天干地支中的“龙”。这个问题简单,在节气表中,有一个“清明”,其对应的节气值是“4月4日或5日交清明节气”,此时太阳从春分点运行到360°,一天的时间平均划分成了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包含有8个字。
根据以上设定,每一个节气中有12个时辰,而一个周期刚好是48个时辰。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前12天”和“后12天”被分别定义为“前十二辰”与“后十二辰”——这似乎就是“子时”、“丑时”等名称的来源吧! 而“午”的位置是在“阳极”,所以不用考虑午时,冬至和夏至不需要考虑,直接往前数第一个“辰”就是“子”,往后数第一个“辰”就是“未”。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龙”会在“东南”? 因为中国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轨迹来计算的,月亮绕地球一周约为29.53天(一个朔望月),因此月份的大小不等,一般为29或30天。而一个公历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或者31天,平年有365天(29.53*12=365.37),闰年则有366天(29.53*13=365.59)。
为了协调阴历月和公历年的关系,设置了一个“闰月”——每当公历年的最后一天位于农历月的中间或者靠近末尾的时候,这个月就会变成“闰月”,多出的天数放在这个月末。 而在古代天文观测还不那么精确的情况下,一年之中“阴阳合历”的日子是有可能相差一天的,这种情况就会形成“闰月”,而在这种“闰月”中所有的节气都要向后移动,以便保持季节的变化规律。而移动幅度最大的莫过于“冬至”和“秋分”,它们每次都会移动360°,也就是回到起点。而“清明”作为“仲春之月”的节气,会随“春分”一起向前移动。
这样看来,“龙”在“东南”的原因就清楚了——“龙”的原型是“春分”时的“阳”,而“阳”在“东”又因为“立春”后的第一天是“孟春”,所以“寅”中的“龙”是向“东”的。而过了“惊蛰”之后,“春雷始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这时“阳气上升,天气变暖”,所以“卯”中的“龙”开始抬头。而到“春分”之时,“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辰”中的“龙”处于“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