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五行几画?
《康熙字典》收录了小字的5种笔画,分别是: 1、竖钩;2、横折弯钩/横斜钩;3、点;4、撇折;5、撇折横折钩(此笔画只收于部首“尒”) 这五种笔划分别对应着小字的五个不同形体,如下图所示: 关于这5种不同的形体的由来以及它们的意义,可参看我的旧文: 在该文中,我给出了两个结论性意见: 第一,五条笔划实际上都是“小”的五种不同时期造字的形体。 第二,五条笔划并非凭空臆想出来,而是由《说文解字》所给出的小字的各种古体字形演变而来。 而《说文》中与小相关的所有古文、籀文、大篆、小篆等六种篆书的字形都收录在“小”“少”二字下面——详见下图:(本图选自《说文·小部》)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如下两点规律:
一、无论“小”还是“少”,两种汉字的篆书(大篆和小篆)字形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在小篆里,“少”多了一横而已。 二、除“小”之外,其他四个与“小”有关联的形体都有“口”,但位置却各不相同——“少”只有“口”在其中间,而其余三个形体则各有特色: “矣”的“口”位于左上; “厶”的“口”位于右下; “尒”的“口”处于中间偏右。 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这5个笔画所代表的字体: 第一个是楷书简化的写法,第二个则是从“尒”字演化而来,第三第四第五个字都来源于“少”。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五字其实正是上面图中这五个古文字形的简化和演变过程。 我还进一步考证得出一个结论,即《康熙字典》所列出的这五种笔划并不是随意的胡乱添加,而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第一笔竖钩其实就是楷书中对“小”的一横进行加钩处理的结果;第二笔横折勾其实是将原“小”的第二横拉长后一笔带过,并将最后一笔竖钩顺势上挑而成的;第三笔点的来源自“”的末笔,因为“”字中的点是处在末笔位的,所以将它保留下来便成了“小”字的第三笔;同样地,第四笔撇折来自于“”的末笔;至于第五笔撇折横折钩,它是由“尒”之“”及“少”之一横构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全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