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五行属什么的?
“政”、“治”二字的字形构造,与古代政治活动的性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出古人对于治理国家之道的基本看法。 首先,从结构来看,这两个字都是由“正”和“一”两部分组成的会意字(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出现“讠”字旁);而“一”和“止”(“正”的本字)是同一部首的异体字。这个现象暗示我们,当时的政与治所表达的乃是同一个概念——以端正之德来统一天下。这种形义上的联系一直持续到近代汉字系统建立之前。
现代汉语中将“zheng”、“zhi”二字分别作动词和形容词来讲,但在古代的语境中它们却往往是同义的。例如《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了曹刿对鲁庄公所说的一段话: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在《孟子·梁惠王上》里也有类似的话: “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曰: ‘君不疾反诸侯,帅师而行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人民乎?’” 从这两段引文可以看出,“zheng”、“zhi”在古代常常被当作同义词使用。因此可以说,古人在谈论治国之道时往往将二者视为一体看待、难以区分的。
其次,由于这一结构关系,使得这两个字又都与“行”字有关联。“行”之本义为走路,但到了后来则演变为一切行动的总称。这一点可以从“行为”一词的出现看出来。据朱骏声考证,“行为”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刘向传》: “臣闻《春秋》之书五始之义以明人主当躬亲奉天事地,朝觐宗庙,祭祀社稷。昔周成王既幼少,周公承制行事七年然后毕,盖恐天下非之也。今陛下承先帝之敝以幼年即位,宦官擅权,大臣骄纵,宫掖私幸于侧,群弟干政,商民大盛。……此所以为危也。……宜急选贤明德之士,以为左右,出御群后,辅相善道,举直错枉,百官得其纲纪,而不奸其民。” 可见所谓“行”就是一般的行为活动或行动方针了,那么“正”和“一”就都是“行”的核心要素——“正”自然是道德的内涵,“一”自然也就是统一的内涵。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zheng”、“zhi”二字常常被看作同义的。
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言”,这便暗示了我们政治活动的本质其实是语言的活动。而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当中,政治活动其实也就是道德伦理的传播与普及的过程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虽然常以道德化的口吻来表达,但其核心还是一种理性的政治思考。这与西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是一脉相通的。 ———————————————————-